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关于相位相序方面的研究 | 第8-9页 |
1.2.2 交叉口信号配时的研究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2. 交叉口信号控制 | 第12-22页 |
2.1 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相关参数 | 第12-14页 |
2.1.1 交通信号控制方式 | 第12-13页 |
2.1.2 交通信号控制参数 | 第13-14页 |
2.2 单交叉口各交通流间关系的数学表示 | 第14-19页 |
2.2.1 交通流间的关系 | 第14-17页 |
2.2.2 信号组间关系 | 第17-19页 |
2.2.3 可用相位集合的确定 | 第19页 |
2.3 相位相序设计的参数分析 | 第19-22页 |
3. 单交叉口相位相序设计 | 第22-35页 |
3.1 相位相序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 第22-24页 |
3.1.1 影响相位相序的因素 | 第22-23页 |
3.1.2 相位设计的原则 | 第23-24页 |
3.1.3 多相位控制方式设计原则 | 第24页 |
3.2 不带搭接车流的多相位设计 | 第24-32页 |
3.2.1 相位数的确定 | 第25-26页 |
3.2.2 相位组合的确定 | 第26-28页 |
3.2.3 初始相序的安排 | 第28页 |
3.2.4 基于损失时间最小的相序优化模型 | 第28-32页 |
3.3 带搭接车流的多相位设计 | 第32-34页 |
3.3.1 搭接车流的类型 | 第32-33页 |
3.3.2 相位组合的确定 | 第33页 |
3.3.3 初始相序的安排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单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研究 | 第35-45页 |
4.1 典型配时方法 | 第35-37页 |
4.1.1 TRRL 法(韦伯斯特法) | 第35-36页 |
4.1.2 ARRB 法(R.Akcelik 法) | 第36页 |
4.1.3 HCM 法 | 第36-37页 |
4.2 基于总延误、通行能力和停车次数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 第37-41页 |
4.2.1 单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37-39页 |
4.2.2 约束条件分析 | 第39-40页 |
4.2.3 多目标配时优化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4.3 基于拉格朗日乘数法的最佳配时算法 | 第41-43页 |
4.3.1 信号控制最佳周期的确定 | 第41页 |
4.3.2 引入拉格朗日乘子求解模型 | 第41-43页 |
4.4 可变相序的多相位感应信号配时优化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应用实例北京市石景山区晋元庄路与杨庄东街丁字交叉口 | 第45-63页 |
5.1 交叉口调查 | 第45-48页 |
5.2 交叉口相位相序设计 | 第48-61页 |
5.2.1 交叉口各交通流关系的处理 | 第48-56页 |
5.2.2 不带搭接车流的多相位信号控制方案 | 第56-59页 |
5.2.3 带搭接车流的多相位信号控制方案 | 第59-61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