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结构 | 第12-14页 |
2 元胞自动机和公交线路模型 | 第14-25页 |
2.1 元胞自动机 | 第14-18页 |
2.1.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 | 第14-15页 |
2.1.2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第15-17页 |
2.1.3 元胞自动机的特征 | 第17-18页 |
2.1.4 经典的元胞自动机模型—NaSch模型 | 第18页 |
2.2 公交线路模型 | 第18-24页 |
2.2.1 考虑到公交车承载能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19-20页 |
2.2.2 基于巡航控制的公交运输系统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0-21页 |
2.2.3 基于开口边界的公交线路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1-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单条公交线路的建模与仿真 | 第25-40页 |
3.1 单条线路的模型 | 第25-28页 |
3.1.1 公交线路的定义 | 第25-26页 |
3.1.2 更新规则 | 第26-28页 |
3.2 仿真和讨论 | 第28-37页 |
3.2.1 相位图 | 第29-31页 |
3.2.2 各相位状态的特征 | 第31-35页 |
3.2.3 公交系统的平均速度和载客水平 | 第35-37页 |
3.3 实际单条线路的时空图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两条共线的公交线路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第40-60页 |
4.1 公交线路系统的模型 | 第40-44页 |
4.1.1 公交线路系统的定义 | 第40-41页 |
4.1.2 更新规则 | 第41-44页 |
4.2 仿真和讨论 | 第44-57页 |
4.2.1 空间因素的相互作用 | 第45-51页 |
4.2.2 运营因素的相互作用 | 第51页 |
4.2.3 乘客需求变化(换乘)对共线公交系统的影响 | 第51-57页 |
4.3 实际共线公交线路的时空图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60-63页 |
5.1 文章的工作总结 | 第60-61页 |
5.2 对公交线路建模与优化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1-63页 |
5.2.1 加强我国公交线路系统运营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 | 第61页 |
5.2.2 健全符合我国交通特点的公交线路模型 | 第61-62页 |
5.2.3 开发适合我国公交系统运行规律的交通控制管理软件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