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3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2.1 全球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1.1 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2.1.2 企业增加值贸易及指标测算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2 要素市场扭曲内涵及其测算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2.1 要素市场扭曲内涵及成因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2.2 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测算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3 要素市场扭曲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2.3.1 要素市场扭曲宏观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3.2 要素市场扭曲微观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21-22页 |
3 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增加值贸易的影响机理 | 第22-27页 |
3.1 要素市场扭曲影响企业增加值贸易扩展边际的机理分析 | 第22-24页 |
3.1.1 成本改进效应 | 第22-23页 |
3.1.2 竞争转移效应 | 第23页 |
3.1.3 内需不足效应 | 第23-24页 |
3.2 要素市场扭曲影响企业增加值贸易集约边际的机理分析 | 第24-27页 |
3.2.1 人力资本效应 | 第24-25页 |
3.2.2 融资约束效应 | 第25-26页 |
3.2.3 研发抑制效应 | 第26-27页 |
4 要素市场扭曲影响企业增加值贸易的模型构建 | 第27-37页 |
4.1 中国企业增加值贸易的衡量 | 第27-30页 |
4.1.1 测度方法 | 第27页 |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7-28页 |
4.1.3 数据匹配 | 第28页 |
4.1.4 测度结果 | 第28-30页 |
4.2 中国制造企业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度 | 第30-33页 |
4.2.1 测算方法 | 第30-31页 |
4.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第31页 |
4.2.3 测算结果 | 第31-33页 |
4.3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第33-37页 |
4.3.1 实证模型构建 | 第33-34页 |
4.3.2 控制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4.3.3 关于样本数据时效性和合理性的说明 | 第35-37页 |
5 要素市场扭曲影响企业增加值贸易的实证研究 | 第37-44页 |
5.1 实证模型的估计结果 | 第37-41页 |
5.1.1 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 | 第37-38页 |
5.1.2 分区域稳健性检验的估计结果 | 第38-40页 |
5.1.3 拓展性分析的估计结果 | 第40-41页 |
5.2 实证结果的解释 | 第41-44页 |
5.2.1 基准模型估计结果的解释 | 第41-42页 |
5.2.2 分区域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的解释 | 第42页 |
5.2.3 拓展性分析结果的解释 | 第42-44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4-49页 |
6.1 结论 | 第44页 |
6.2 建议 | 第44-49页 |
6.2.1 政府层面的建议 | 第45-47页 |
6.2.2 企业层面的建议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1 工业企业数据库及其行业大类代码对应表 | 第53-54页 |
附录2 各地区省份对应表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