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关于发行可交换债券动因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关于发行可交换债券经济后果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关于可交换债券定价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8-21页 |
2 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的理论概述 | 第21-28页 |
2.1 可交换私募债券的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可交换私募债券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可交换私募债券的类型 | 第21-22页 |
2.1.3 可交换私募债券的特征 | 第22页 |
2.1.4 可交换私募债券与可转换债券的区别 | 第22-23页 |
2.2 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的特点 | 第23-24页 |
2.2.1 发行门槛较低 | 第23-24页 |
2.2.2 股票质押率高 | 第24页 |
2.2.3 对股价冲击较小 | 第24页 |
2.3 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的用途 | 第24-26页 |
2.3.1 用于企业融资 | 第24-25页 |
2.3.2 用于变相减持 | 第25页 |
2.3.3 用于套利交易 | 第25-26页 |
2.4 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页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27页 |
2.4.3 优序融资理论 | 第27-28页 |
3 东旭集团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案例介绍 | 第28-39页 |
3.1 东旭集团的背景概述 | 第28-29页 |
3.1.1 东旭集团公司简介 | 第28页 |
3.1.2 东旭集团财务状况 | 第28-29页 |
3.2 东旭集团可交换私募债券的发行过程介绍 | 第29-34页 |
3.2.1 预先低价认购子公司定向增发股份 | 第29-30页 |
3.2.2 以子公司股票为标的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 | 第30-33页 |
3.2.3 换股前发布利好消息顺利完成换股 | 第33-34页 |
3.3 东旭集团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的动因 | 第34-39页 |
3.3.1 缓解集团资金压力 | 第34-35页 |
3.3.2 发行程序便捷 | 第35-36页 |
3.3.3 变相减持预先认购的股份 | 第36-37页 |
3.3.4 与定向增发结合获取巨额利益 | 第37-39页 |
4 东旭集团发行可交换私募债的经济后果分析 | 第39-49页 |
4.1 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的经济后果 | 第39-44页 |
4.1.1 东旭集团作为大股东套取巨额利益 | 第39-40页 |
4.1.2 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 | 第40-41页 |
4.1.3 东旭集团的长期偿债能力减弱 | 第41-42页 |
4.1.4 东旭集团盈利能力向好 | 第42-43页 |
4.1.5 东旭集团营运能力略有增强 | 第43-44页 |
4.2 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的经济后果的成因分析 | 第44-49页 |
4.2.1 现有规则设计使可交换私募债券存在套利空间 | 第44-46页 |
4.2.2 缺乏可对交换私募债券的信息披露的监管 | 第46页 |
4.2.3 融资方式单一带来长期偿债压力 | 第46-47页 |
4.2.4 合理运用筹集资金带来新利润增长点 | 第47-49页 |
5 东旭集团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的结论与启示 | 第49-52页 |
5.1 东旭集团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的结论 | 第49-50页 |
5.1.1 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为东旭集团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方式 | 第49页 |
5.1.2 定增与可交换私募债券结合成为东旭集团套利工具 | 第49页 |
5.1.3 对东旭集团经营业绩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 | 第49-50页 |
5.2 东旭集团发行可交换私募债券的启示 | 第50-52页 |
5.2.1 高速发展的企业可以发行可交换债券缓解融资压力 | 第50页 |
5.2.2 进一步完善可交换私募债券的规则设置 | 第50页 |
5.2.3 对可交换私募债券的发行人进行合理约束 | 第50-51页 |
5.2.4 提高可交换私募债券信息披露质量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