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7页 |
1.1.1 农村中小学开展跨校教研活动和提高活动质量的需要 | 第11-14页 |
1.1.2 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第14-15页 |
1.1.3 教师自我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 第15页 |
1.1.4 Web2.0 网络时代下的教育 | 第15-17页 |
1.2 研究的内容 | 第17-19页 |
1.2.1 农村中小学教研活动现状和问题的研究 | 第17页 |
1.2.2 调查中小学教师对 Web2.0 应用技术的掌握状况和确定实验研究的对象 | 第17-18页 |
1.2.3 Web2.0 的功能特点对于中小学教研活动支持作用的研究 | 第18页 |
1.2.4 开发基于 Web2.0 技术特点的学校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平台 | 第18-19页 |
1.2.5 总结农村中小学开展网络研讨和集体协作备课的方法与组织策略 | 第19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3.1 文献研究 | 第19页 |
1.3.2 行动研究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1.4.2 现实意义 | 第20页 |
1.5 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1.5.1 国外 Web2.0 在教研应用中的现状 | 第21-22页 |
1.5.2 国内 Web2.0 在教研应用中的现状 | 第22-24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2.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 第24页 |
2.2 团体动力学理论 | 第24-25页 |
2.3 协作知识建构理论 | 第25-26页 |
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28页 |
2.5 核心概念界定和简介 | 第28-32页 |
2.5.1 Web2.0 | 第28页 |
2.5.2 WIKI | 第28-30页 |
2.5.3 集体协作备课 | 第30页 |
2.5.4 教师专业发展 | 第30-32页 |
第3章 Blog 和教研论坛在农村中小学跨校教研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 第32-61页 |
3.1 教研论坛平台的建设和主要功能 | 第32-35页 |
3.1.1 平台搭建软件和硬件要求说明 | 第32页 |
3.1.2 安装配置服务器 | 第32页 |
3.1.3 开发支持讨论开展的程序 | 第32-33页 |
3.1.4 搭建基于 Web2.0 的教研讨论平台 | 第33页 |
3.1.5 教研论坛平台的主要功能 | 第33-35页 |
3.2 第一次网络教研活动情况的统计及分析 | 第35-37页 |
3.2.1 开展第一次网络教研活动情况统计 | 第35-36页 |
3.2.2 对第一次实践活动效果数据的分析 | 第36-37页 |
3.3 第一次实践研究活动暴露出来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3.3.1 网络教研讨论中教师的有效参与性不高 | 第38-39页 |
3.3.2 网络教研讨论中交流深度不够和相互关注的不足 | 第39-40页 |
3.3.3 缺乏专业引领 | 第40页 |
3.4 第二次网络教研活动情况的统计及分析 | 第40-43页 |
3.4.1 第二次网络教研活动情况统计 | 第41-42页 |
3.4.2 对第二次实践活动效果数据的分析 | 第42-43页 |
3.5 网络研讨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 第43-44页 |
3.6 实践研究对开展跨校教研活动中利用论坛研讨交流的启示 | 第44-61页 |
3.6.1 合理选用网络平台 | 第44-46页 |
3.6.2 论坛的功能和界面设计方面 | 第46-52页 |
3.6.3 讨论平台管理的方面 | 第52-56页 |
3.6.4 精选研讨主题 提高研讨质量 | 第56-59页 |
3.6.5 制度保障的必要性 | 第59-61页 |
第4章 基于 WIKI 平台的在线协作集体备课的实践和研究 | 第61-74页 |
4.1 关于集体备课的概述 | 第61页 |
4.2 农村中小学开展集体备课的现状和突出问题 | 第61-64页 |
4.3 Web2.0 的技术特点对于协作性集体备课活动的支持 | 第64-66页 |
4.4 实践的任务 | 第66页 |
4.5 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 第66页 |
4.6 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 第66-69页 |
4.6.1 选择平台及平台功能介绍 | 第66-68页 |
4.6.2 注册百会帐号,设计集体备课的文档模板,在线共享在协作文档 | 第68页 |
4.6.3 完成在线协同步编辑 | 第68-69页 |
4.7 对协作性集体备课所使用工具和效果的评估 | 第69-71页 |
4.8 实践研究成果对于农村中小学开展基于 WIKI 平台的集体备课活动的启示和价值 | 第71-74页 |
4.8.1 基于 WIKI 平台的在线协作文档在农村中小学开展跨校集体备课活动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及可行性 | 第71-72页 |
4.8.2 选好平台作为支持跨校集体备课的支持系统是教研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 第72页 |
4.8.3 组织管理的机制和策略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重要保证 | 第72页 |
4.8.4 重视备课组长的作用发挥和合理规划集体备课文档模板版块 | 第72-74页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74页 |
5.2 研究局限 | 第74-75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96页 |
附录 A:Web2.0 技术应用调查表 | 第81-83页 |
附录 B:小学英语骨干教师 Web2.0 技术应用调查表统计 | 第83-85页 |
附录 C:初中英语骨干教师 Web2.0 技术应用调查表统计 | 第85-87页 |
附录 D: 2013 年楚雄州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团队网络教研活动情况统计 | 第87-88页 |
附录 E:2013 年楚雄州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团队网络教研活动情况统计 | 第88-89页 |
附录 F:网络教研活动情况调查表 | 第89-90页 |
附录 G:网络教研活动情况调查表统计表 | 第90-91页 |
附录 H:楚雄市农村学校教师集体备课现状访谈提纲 | 第91-92页 |
附录 I:楚雄市农村中学网络集体备课效果问卷统计表 | 第92-93页 |
附录 J:楚雄市农村跨校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典型案例 | 第93-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