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大部门制改革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3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1.3.1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大部门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 第20-27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 2.1.1 大部门制 | 第20-22页 |
| 2.1.2 大部门制改革 | 第22-23页 |
| 2.2 大部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协同政府理论 | 第23-26页 |
| 2.2.1 协同政府理论 | 第23-25页 |
| 2.2.2 协同政府理论对大部门制改革的启示意义 | 第25-2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禅城区大部门制改革的做法与成效 | 第27-35页 |
| 3.2 禅城区大部门制改革的做法 | 第27-32页 |
| 3.2.1 机构改革 | 第27-28页 |
| 3.2.2 职能划转 | 第28-30页 |
| 3.2.3 人员分流 | 第30-31页 |
| 3.2.4 审批制度改革 | 第31-32页 |
| 3.3 禅城区大部门制改革的成效 | 第32-34页 |
| 3.3.1 政府职能转变 | 第32页 |
| 3.3.2 组织结构优化 | 第32-33页 |
| 3.3.3 行政“三权”分离 | 第33页 |
| 3.3.4 强化基层服务 | 第33-3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禅城区大部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5-48页 |
| 4.1 禅城区大部门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42页 |
| 4.1.1 大部门内部运作不顺畅 | 第35-37页 |
| 4.1.2 部门之间协作不顺畅 | 第37-39页 |
| 4.1.3 事权改革不到位 | 第39-41页 |
| 4.1.4 市场监管缺位 | 第41-42页 |
| 4.2 禅城区大部门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 4.2.1 缺乏协同管理意识 | 第42-43页 |
| 4.2.2 作为改革试点地区权限不足 | 第43-44页 |
| 4.2.3 忽视区域特点和客观实际 | 第44-45页 |
| 4.2.4 忽视机制培育和效能提升 | 第45-46页 |
| 4.2.5 忽视基层承接能力及区级统筹的需要 | 第46-4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推进禅城区大部门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48-58页 |
| 5.0 树立政府协同理念 | 第48-49页 |
| 5.1 优化职能结构 | 第49-50页 |
| 5.1.1 出台调整职能目录 | 第49-50页 |
| 5.1.2 出台职能保留目录 | 第50页 |
| 5.2 加快发展社会组织 | 第50-52页 |
| 5.2.1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 第50-51页 |
| 5.2.2 社会组织扶持政策 | 第51-52页 |
| 5.3 优化组织结构 | 第52-53页 |
| 5.3.1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 | 第52页 |
| 5.3.2 资产增值与产业发展领域 | 第52-53页 |
| 5.3.3 社会工作与统战工作领域 | 第53页 |
| 5.4 优化镇(街)事权,理顺权责关系 | 第53-54页 |
| 5.4.1 明确区、镇两级事权关系 | 第53-54页 |
| 5.4.2 规范下放事权运作 | 第54页 |
| 5.4.3 理顺功能区管理体制 | 第54页 |
| 5.5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配套措施 | 第54-57页 |
| 5.5.1 落实责任机制 | 第55页 |
| 5.5.2 改进沟通协调机制 | 第55页 |
| 5.5.3 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 第55-56页 |
| 5.5.4 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 第56页 |
| 5.5.5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第56-57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录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