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3-15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6-23页 |
1.5.1 符号性 | 第16-19页 |
1.5.2 象征性 | 第19-20页 |
1.5.3 符号与象征的区别与联系 | 第20-21页 |
1.5.4 研究语境的确立 | 第21-23页 |
1.6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23-24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4-27页 |
2 西安“新唐风”建筑现象的溯源及发展 | 第27-35页 |
2.1 西安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现状概况 | 第28-31页 |
2.1.1 西安城市发展概述 | 第29-30页 |
2.1.2 多元化的建筑创作 | 第30-31页 |
2.2 西安“新唐风”建筑现象的形成溯源及发展脉络 | 第31-33页 |
2.2.1 形成溯源:城市文化与建筑文化延续的结果 | 第31-32页 |
2.2.2 发展脉络:建筑文化与城市发展共生的产物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西安“新唐风”建筑的表象构成 | 第35-69页 |
3.1 “新唐风”建筑的表现形态 | 第35-46页 |
3.1.1 在总体布局上的表现 | 第36-41页 |
3.1.2 在空间序列上的表现 | 第41-44页 |
3.1.3 在流线组织上的表现 | 第44-46页 |
3.2 “新唐风”建筑的表现方式 | 第46-55页 |
3.2.1 中轴对称 | 第46-49页 |
3.2.2 形势法则 | 第49-51页 |
3.2.3 抽象象征 | 第51-55页 |
3.3 “新唐风”建筑的表现特征 | 第55-63页 |
3.3.1 韵律 | 第55-57页 |
3.3.2 色彩 | 第57-61页 |
3.3.3 尺度 | 第61-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9页 |
4 西安“新唐风”建筑的表征意义 | 第69-89页 |
4.1 “新唐风”建筑外化层面下的表层意义 | 第70-78页 |
4.1.1 信息传递的需求 | 第70-73页 |
4.1.2 情感表达的途径 | 第73-75页 |
4.1.3 审美观念的异同 | 第75-78页 |
4.2 “新唐风”建筑形式层面下的深层意义 | 第78-85页 |
4.2.1 文化意识的传播 | 第79-81页 |
4.2.2 符号思维的体现 | 第81-83页 |
4.2.3 象征意象的表达 | 第83-8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5-89页 |
5 西安“新唐风”建筑的功能作用 | 第89-113页 |
5.1 使用性质影响下的“新唐风”建筑 | 第90-97页 |
5.1.1 转变建筑原始功能 | 第90-94页 |
5.1.2 满足大众审美功能 | 第94-96页 |
5.1.3 提升社会沟通功能 | 第96-97页 |
5.2 地域环境影响下的“新唐风”建筑 | 第97-104页 |
5.2.1 以地域文化为主导 | 第98-101页 |
5.2.2 以建筑环境为主导 | 第101-104页 |
5.3 活动需求影响下的“新唐风”建筑 | 第104-109页 |
5.3.1 生活方式要素 | 第105页 |
5.3.2 心理机能要素 | 第105-108页 |
5.3.3 感知体验要素 | 第108-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3页 |
6 结论 | 第113-117页 |
6.1 符号象征的探索启示 | 第113-115页 |
6.1.1 总体特征 | 第113-114页 |
6.1.2 手法原则 | 第114页 |
6.1.3 具体表现 | 第114-115页 |
6.2 文化象征的未来展望 | 第115-117页 |
6.2.1 关注建筑空间的表意性 | 第115页 |
6.2.2 突出建筑文化的可解读性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5-127页 |
附录 | 第127-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