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3 悬挑支撑体系高度和悬挑跨度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悬挑模板支撑系统规范的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悬挑支撑体系的构造与搭设 | 第20-32页 |
2.1 斜拉式悬挑支撑体系的构造与搭设 | 第20-25页 |
2.1.1 工程背景 | 第20-21页 |
2.1.2 现场搭设方案 | 第21-25页 |
2.2 撑拉结合式悬挑支撑体系的构造与搭设 | 第25-29页 |
2.2.1 工程背景 | 第25-26页 |
2.2.2 现场搭设方案 | 第26-29页 |
2.3 特殊斜撑式悬挑支撑体系的构造与搭设 | 第29-31页 |
2.3.1 工程背景 | 第29-30页 |
2.3.2 现场搭设方案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3 悬挑支撑体系稳定性计算 | 第32-44页 |
3.1 规范对施工荷载的规定 | 第32页 |
3.2 施工期荷载的取值 | 第32-34页 |
3.2.1 可变荷载的取值 | 第32-33页 |
3.2.2 永久荷载的取值 | 第33-34页 |
3.2.3 风荷载的取值 | 第34页 |
3.3 施工期荷载效应组合 | 第34-35页 |
3.4 扣件式悬挑支撑体系稳定性计算 | 第35-41页 |
3.4.1 支撑系统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 第35-37页 |
3.4.2 悬挑脚手架立杆稳定性计算公式的提出 | 第37-39页 |
3.4.3 抗倾覆力矩验算 | 第39-41页 |
3.5 某扣件悬挑支撑体系施工荷载计算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悬挑支撑体系数值模拟分析 | 第44-76页 |
4.1 半刚性节点转动刚度的确定 | 第45-47页 |
4.2 斜拉式悬挑支撑体系数值模拟分析 | 第47-68页 |
4.2.1 稳定性分析理论 | 第47-48页 |
4.2.2 有限元模型的选取与建立 | 第48-49页 |
4.2.3 计算分析 | 第49-67页 |
4.2.4 小结 | 第67-68页 |
4.3 撑拉结合式悬挑支撑体系数值模拟分析 | 第68-71页 |
4.3.1 基本假设 | 第68页 |
4.3.2 模型的选取与建立 | 第68-69页 |
4.3.3 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第69-71页 |
4.3.4 小结 | 第71页 |
4.4 特殊斜拉式悬挑支撑体系数值模拟分析 | 第71-73页 |
4.4.1 结构尺寸及单元选取 | 第71-72页 |
4.4.2 边界处理 | 第72页 |
4.4.3 有限元分析 | 第72-73页 |
4.4.4 小结 | 第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5 悬挑支撑体系试验分析研究 | 第76-82页 |
5.1 静态应变仪现场测试和分析 | 第76-79页 |
5.1.1 测点的选取 | 第76页 |
5.1.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76-79页 |
5.2 测点与有限元分析点的对比 | 第79页 |
5.2.1 水准仪测试和分析 | 第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