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1.2.1 评估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1.2.2 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 | 第15-19页 |
1.2.3 评估模型的适用范围、数据需求及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 第19-21页 |
1.3 InVEST模型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 第26-4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6-29页 |
2.1.1 四川省宝兴县概况 | 第26-28页 |
2.1.2 北京市门头沟区概况 | 第28-29页 |
2.2 InVEST模型算法简介 | 第29-32页 |
2.2.1 产水量模块 | 第30-31页 |
2.2.2 水质净化模块(N、P保持) | 第31页 |
2.2.3 碳模块 | 第31页 |
2.2.4 土壤保持模块 | 第31-32页 |
2.3 土地利用/覆被图 | 第32-34页 |
2.3.1 宝兴县土地覆被图 | 第32-34页 |
2.3.2 门头沟区土地利用/覆被图 | 第34页 |
2.4 数据收集和处理 | 第34-41页 |
2.4.1 DEM数据 | 第34-35页 |
2.4.2 集水区和亚集水区数据 | 第35页 |
2.4.3 气象数据 | 第35页 |
2.4.4 土壤属性及相关数据生成 | 第35-36页 |
2.4.5 降雨侵蚀力数据 | 第36页 |
2.4.6 N/P输出系数 | 第36-37页 |
2.4.7 植被和土壤碳密度数据 | 第37-39页 |
2.4.8 潜在蒸散量 | 第39页 |
2.4.9 其他数据 | 第39页 |
2.4.10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 | 第41-72页 |
3.1 宝兴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分析结果 | 第41-54页 |
3.1.1 宝兴县土地覆被变化 | 第41-46页 |
3.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量变化 | 第46-47页 |
3.1.3 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 | 第47-48页 |
3.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 第48-51页 |
3.1.5 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3.2 基于遥感数据的门头沟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分析 | 第54-62页 |
3.2.1 2002-2011 年门头沟区土地覆被变化 | 第54-56页 |
3.2.2 2002-2011年门头沟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 | 第56-57页 |
3.2.3 2002-2011年门头沟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 第57-62页 |
3.3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 | 第62-67页 |
3.3.1 土地利用面积 | 第62-63页 |
3.3.2 2004年门头沟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量 | 第63-64页 |
3.3.3 2004年门头沟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64-67页 |
3.3.4 基于遥感数据和二类调查数据的服务功能评估结果的比较 | 第67页 |
3.4 讨论 | 第67-72页 |
3.4.1 碳储量和碳汇的估算 | 第67-68页 |
3.4.2 生态系统水源供给和水质净化服务功能 | 第68-69页 |
3.4.3 土壤保持功能 | 第69页 |
3.4.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服务功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3.4.5 遥感数据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 | 第70-71页 |
3.4.6 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权衡 | 第71-72页 |
4. 结论 | 第72-73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72页 |
4.2 创新或特色之处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表 | 第78-84页 |
个人简介 | 第84-86页 |
导师简介 | 第86-88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