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第一节 主体性道德人格 | 第14-16页 |
一、主体性道德人格内涵 | 第14页 |
二、主体性道德人格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 第16-18页 |
一、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涵义 | 第16-17页 |
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 第19-32页 |
第一节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理论依据 | 第19-27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20-22页 |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第22-25页 |
四、价值澄清理论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 第27-31页 |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27-29页 |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 | 第29-30页 |
三、完善个体自身发展的主观需要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现状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一、缺乏对大学生道德心理需要的激发 | 第32-33页 |
二、忽视对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引导 | 第33-34页 |
三、忽略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0页 |
一、市场经济功利性人格的负面影响 | 第35-37页 |
二、道德教育一元化与多元化思想的冲突 | 第37-38页 |
三、道德教育方法的不当 | 第38-40页 |
四、大学生自身的特质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路径 | 第41-56页 |
第一节 确立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 | 第41-45页 |
一、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 | 第41-42页 |
二、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 第42-44页 |
三、引导学生形成普遍化的道德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确立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原则 | 第45-49页 |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5-46页 |
二、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原则 | 第46-49页 |
第三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策略 | 第49-55页 |
一、重视道德实践,回归现实生活 | 第49-51页 |
二、优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 第51-54页 |
三、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建立主体性道德人格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