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玉米大斑病概况 | 第15-20页 |
1.1.1 玉米的分布及玉米大斑病的危害 | 第15页 |
1.1.2 玉米大斑病侵染症状 | 第15-16页 |
1.1.3 玉米大斑病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 第16-17页 |
1.1.4 玉米大斑病的侵染循环 | 第17-18页 |
1.1.5 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机制 | 第18页 |
1.1.6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 第18-20页 |
1.2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防治玉米大斑病菌新药剂的筛选 | 第23-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1.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3-24页 |
2.1.2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2.1.3 供试药剂 | 第24页 |
2.1.4 供试培养基 | 第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室内抑菌初筛试验 | 第24-25页 |
2.2.2 室内抑菌复筛试验 | 第25-26页 |
2.3 离体抑菌活性试验结果 | 第26-27页 |
2.3.1 离体抑菌初筛试验结果 | 第26页 |
2.3.2 离体抑菌复筛试验结果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玉米大斑病室内盆栽筛选体系的建立及品种敏感性研究 | 第28-3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3.1.1 植物试材 | 第28-29页 |
3.1.2 试验器材 | 第29页 |
3.1.3 供试靶标 | 第2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1 发病条件最优化的正交试验筛选 | 第29-30页 |
3.2.2 不同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敏感性研究方法 | 第30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30-33页 |
3.3.1 最优化发病条件的正交试验筛选结果 | 第30-31页 |
3.3.2 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敏感性研究 | 第31-33页 |
3.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防治玉米大斑病新药剂室内盆栽筛选研究 | 第34-3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4.1.1 植物试材 | 第34页 |
4.1.2 试验器材 | 第34-35页 |
4.1.3 供试靶标 | 第35页 |
4.1.4 供试药剂 | 第35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4.2.1 温室盆栽药剂初筛试验 | 第35-36页 |
4.2.2 温室盆栽药剂复筛试验 | 第36-37页 |
4.2.3 调查分级标准 | 第37页 |
4.3 温室盆栽活性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4.3.1 温室盆栽药剂初筛试验结果 | 第37页 |
4.3.2 温室盆栽药剂复筛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混剂最佳配比的温室盆栽筛选研究 | 第39-4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5.1.1 植物试材 | 第39页 |
5.1.2 试验器材 | 第39-40页 |
5.1.3 供试靶标 | 第40页 |
5.1.4 供试药剂 | 第40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5.2.1 苯醚甲环唑与唑菌酯联合毒力测定 | 第40-41页 |
5.2.2 咯菌腈与唑菌酯联合毒力测定 | 第41页 |
5.2.3 丙环唑与唑菌酯联合毒力测定 | 第41页 |
5.2.4 咪鲜胺与唑菌酯联合毒力测定 | 第41页 |
5.2.5 共毒系数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5.3 混剂配比温室盆栽筛选试验结果 | 第42-45页 |
5.3.1 苯醚甲环唑与唑菌酯混剂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5.3.2 咯菌腈与唑菌酯混剂试验结果 | 第43页 |
5.3.3 咪鲜胺与唑菌酯混剂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5.3.4 丙环唑与唑菌酯混剂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6章 30%苯醚甲环唑唑菌酯 SC 的配方筛选及制剂分析 | 第47-57页 |
6.1 30%苯醚甲环唑·唑菌酯 SC 配方筛选 | 第47-51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6.1.3 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6.2 30%苯醚甲环唑·唑菌酯 SC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第51-56页 |
6.2.1 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6.2.2 色谱操作条件 | 第51页 |
6.2.3 组分保留时间的测定 | 第51-53页 |
6.2.4 测定步骤 | 第53页 |
6.2.5 流动相比例的选择 | 第53-54页 |
6.2.6 波长的选择 | 第54页 |
6.2.7 方法线性相关性的测定 | 第54-55页 |
6.2.8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 第55页 |
6.2.9 回收率的测定 | 第55-56页 |
6.3 小结 | 第56-57页 |
第7章 30%苯醚甲环唑唑菌酯 SC 的室内作用特性研究 | 第57-64页 |
7.1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7.1.1 供试药剂 | 第57页 |
7.1.2 供试靶标 | 第57页 |
7.2 试验方法 | 第57-59页 |
7.2.1 保护活性试验 | 第57-58页 |
7.2.2 内吸传导性试验 | 第58页 |
7.2.3 持效性试验 | 第58页 |
7.2.4 耐雨水冲刷性试验 | 第58-59页 |
7.2.5 安全性试验 | 第59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7.3.1 保护活性试验 | 第59页 |
7.3.2 内吸传导性试验 | 第59-60页 |
7.3.3 持效期试验 | 第60-61页 |
7.3.4 耐雨水冲刷试验 | 第61页 |
7.3.5 安全性试验 | 第61-62页 |
7.4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第8章 30%苯醚甲环唑唑菌酯 SC 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验证 | 第64-69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8.1.1 试验地及玉米品种概况 | 第64页 |
8.1.2 试验药剂及施药器材 | 第64-65页 |
8.2 试验方法及设计 | 第65-66页 |
8.2.1 调查及计算方法 | 第65-66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66-67页 |
8.3.1 辽宁阜新玉米大斑病田间实验结果 | 第66页 |
8.3.2 吉林长春玉米大斑病田间实验结果 | 第66-67页 |
8.4 小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第9章 全文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