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基于土地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1 耕地质量现状堪忧,质量建设和保护刻不容缓第10页
        1.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挑战和机遇并存第10-11页
        1.1.3 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带来契机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进展第12-18页
        1.3.1 国内外基本农田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2 高标准基本农田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3页
    1.5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2章 研究的基本理论第24-28页
    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24页
    2.2 空间结构理论第24-25页
    2.3 系统工程理论第25页
    2.4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5-26页
    2.5 人地协调理论第26-28页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现状分析第28-36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28-30页
        3.1.1 自然条件概括第28-30页
        3.1.2 社会经济概况第30页
        3.1.3 区域发展定位概括第30页
    3.2 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第30-36页
        3.2.1 土地利用现状第30-31页
        3.2.2 土地利用特点第31-33页
        3.2.3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33页
        3.2.4 基本农田分析第33-36页
第4章 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第36-50页
    4.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第36页
        4.1.1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内涵第36页
        4.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第36页
    4.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总体思路第36-37页
    4.3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7-45页
        4.3.1 数据来源第37页
        4.3.2 评价单元确定第37页
        4.3.3 指标构建指导原则第37-38页
        4.3.4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因素分析第38-44页
        4.3.5 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第44-45页
        4.3.6 自然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5页
    4.4 高标准基本农田外部环境因素分析第45-49页
        4.4.1 区位条件第45-46页
        4.4.2 生态安全第46-48页
        4.4.3 行政决策第48-49页
    4.5 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质量评价模型建立第49-50页
第5章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时空布局第50-58页
    5.1 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第50-54页
        5.1.1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结果分析第50页
        5.1.2 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分析第50-54页
    5.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确定第54-55页
    5.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空布局第55-58页
        5.3.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空布局的方法第55页
        5.3.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安排第55-58页
第6章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模式研究第58-62页
    6.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容第58页
    6.2 限制因子分析第58页
    6.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分类第58-59页
    6.4 工程模式分类结果第59-60页
        6.4.1 璧北基础设施完善工程(Ⅰ)第59-60页
        6.4.2 璧中坡度整治工程(Ⅱ)第60页
        6.4.3 璧南农田生态改善工程(Ⅲ)第60页
    6.5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和模式叠加分析第60-62页
第7章 研究的结论和讨论第62-66页
    7.1 主要结论第62-63页
    7.2 可能的创新点第63页
    7.3 研究的不足第63-64页
    7.4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防控玉米大斑病新药剂的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
下一篇:不同坡长条件下扰动地表对紫色土坡面土壤可蚀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