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耕地质量现状堪忧,质量建设和保护刻不容缓 | 第10页 |
1.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挑战和机遇并存 | 第10-11页 |
1.1.3 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带来契机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3.1 国内外基本农田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2 高标准基本农田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24-28页 |
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4页 |
2.2 空间结构理论 | 第24-25页 |
2.3 系统工程理论 | 第25页 |
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5-26页 |
2.5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现状分析 | 第28-36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8-30页 |
3.1.1 自然条件概括 | 第28-30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页 |
3.1.3 区域发展定位概括 | 第30页 |
3.2 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 | 第30-36页 |
3.2.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0-31页 |
3.2.2 土地利用特点 | 第31-33页 |
3.2.3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3.2.4 基本农田分析 | 第33-36页 |
第4章 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36-50页 |
4.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 | 第36页 |
4.1.1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内涵 | 第36页 |
4.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 | 第36页 |
4.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总体思路 | 第36-37页 |
4.3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45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4.3.2 评价单元确定 | 第37页 |
4.3.3 指标构建指导原则 | 第37-38页 |
4.3.4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因素分析 | 第38-44页 |
4.3.5 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 第44-45页 |
4.3.6 自然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页 |
4.4 高标准基本农田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第45-49页 |
4.4.1 区位条件 | 第45-46页 |
4.4.2 生态安全 | 第46-48页 |
4.4.3 行政决策 | 第48-49页 |
4.5 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质量评价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第5章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时空布局 | 第50-58页 |
5.1 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5.1.1 高标准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页 |
5.1.2 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5.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确定 | 第54-55页 |
5.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空布局 | 第55-58页 |
5.3.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空布局的方法 | 第55页 |
5.3.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安排 | 第55-58页 |
第6章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模式研究 | 第58-62页 |
6.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容 | 第58页 |
6.2 限制因子分析 | 第58页 |
6.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分类 | 第58-59页 |
6.4 工程模式分类结果 | 第59-60页 |
6.4.1 璧北基础设施完善工程(Ⅰ) | 第59-60页 |
6.4.2 璧中坡度整治工程(Ⅱ) | 第60页 |
6.4.3 璧南农田生态改善工程(Ⅲ) | 第60页 |
6.5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和模式叠加分析 | 第60-62页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和讨论 | 第62-6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7.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63页 |
7.3 研究的不足 | 第63-64页 |
7.4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