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15页 |
1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5-18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6-17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述评 | 第22-40页 |
2.1 文献检索说明 | 第22-23页 |
2.2 企业当责研究现状与综述 | 第23-34页 |
2.2.1 当责 | 第23-24页 |
2.2.2 个体当责 | 第24-26页 |
2.2.3 企业当责 | 第26-34页 |
2.3 企业资源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2.3.1 企业资源概念 | 第34-36页 |
2.3.2 企业资源维度 | 第36-37页 |
2.4 企业资源与企业当责关系 | 第37-38页 |
2.5 小结 | 第38-40页 |
3 理论模型构建 | 第40-46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40-45页 |
3.1.1 企业资源 | 第40-42页 |
3.1.2 企业当责 | 第42-45页 |
3.2 理论模型 | 第45-46页 |
4 研究方法:案例企业文本扎根研究法 | 第46-55页 |
4.1 文本扎根研究目的 | 第46-47页 |
4.2 扎根研究法相关研究 | 第47页 |
4.3 选择纵向理论构建法的原因 | 第47-48页 |
4.4 案例企业选择 | 第48-49页 |
4.4.1 案例企业选择依据 | 第48页 |
4.4.2 案例企业选择过程 | 第48-49页 |
4.5 文本数据收集 | 第49-50页 |
4.6 文本数据编码 | 第50-55页 |
4.6.1 对文本编码的说明 | 第50-52页 |
4.6.2 信效度检验 | 第52-55页 |
5 案例企业文本编码研究 | 第55-102页 |
5.1 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背景介绍 | 第55-56页 |
5.2 编码阶段讨论 | 第56-57页 |
5.3 开放式编码 | 第57-72页 |
5.3.1 高速发展期(2000-2007) | 第57-63页 |
5.3.2 问题爆发期(2008-2011) | 第63-68页 |
5.3.3 变革转型期(2012-至今) | 第68-72页 |
5.4 编码结果分析 | 第72-90页 |
5.4.1 企业资源—企业当责关系的静态依存结构 | 第72-80页 |
5.4.2 企业资源—企业当责关系的动态变化结构 | 第80-90页 |
5.5 主轴编码 | 第90-92页 |
5.6 理论编码和模型发展 | 第92-102页 |
5.6.1 理论编码 | 第92-93页 |
5.6.2 理论模型修正 | 第93-95页 |
5.6.3 模型解释和假设提出 | 第95-102页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02-110页 |
6.1 主要研究结果及讨论 | 第102-106页 |
6.1.1 中国情境下企业当责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 第102-103页 |
6.1.2 交易当责和自明当责存在共存的可能性 | 第103-104页 |
6.1.3 企业文化是驱使企业当责的内部驱动资源 | 第104页 |
6.1.4 组织能力、质量改进和经济绩效是影响企业当责的内部调节资源 | 第104-105页 |
6.1.5 企业荣誉和行业政策是影响企业当责的外部制度资源 | 第105-10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106-110页 |
6.2.1 企业:加强当责意识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 | 第106-107页 |
6.2.2 企业:加强组织能力建设 | 第107页 |
6.2.3 企业:不断科研创新以提高质量改进能力 | 第107-108页 |
6.2.4 相关部门:规范企业的荣誉建设 | 第108-109页 |
6.2.5 相关部门:完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 | 第109-110页 |
7 本研究创新点、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0-113页 |
7.1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7.2 本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111-113页 |
附录 蒙牛集团案例文本的贴标签情况 | 第11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科研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