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落石冲击荷载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落石冲击下拱形明洞结构受力机理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落石防护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落石冲击作用理论研究 | 第18-46页 |
2.1 落石冲击力理论分析 | 第18-22页 |
2.1.1 Hertz弹性接触理论 | 第18-19页 |
2.1.2 Hertz弹塑性接触理论 | 第19-20页 |
2.1.3 能量守恒原理 | 第20-21页 |
2.1.4 冲量定理 | 第21-22页 |
2.2 落石冲击力的代表性算法 | 第22-26页 |
2.2.1 隧道手册方法 | 第22-23页 |
2.2.2 路基规范方法 | 第23-24页 |
2.2.3 杨其新、关宝树方法 | 第24-25页 |
2.2.4 瑞士方法 | 第25页 |
2.2.5 日本方法 | 第25-26页 |
2.3 拱形结构落石冲击作用研究 | 第26-35页 |
2.3.1 数值计算模型及计算概况 | 第26-28页 |
2.3.2 落石冲击力评定 | 第28页 |
2.3.3 落石冲击荷载评定 | 第28-29页 |
2.3.4 落石冲击力影响因素及规律 | 第29页 |
2.3.5 落石冲击力时程响应 | 第29-30页 |
2.3.6 落石冲击荷载时程响应 | 第30页 |
2.3.7 落石冲击力与落石冲击荷载关系 | 第30-33页 |
2.3.8 落石冲击深度分析 | 第33页 |
2.3.9 落石冲击影响范围分析 | 第33-35页 |
2.3.10 小结 | 第35页 |
2.4 平顶棚洞结构落石冲击作用研究 | 第35-46页 |
2.4.1 数值计算模型及计算概况 | 第35-37页 |
2.4.2 落石冲击力影响因素及规律 | 第37页 |
2.4.3 落石冲击力时程响应 | 第37-38页 |
2.4.4 落石冲击荷载时程响应 | 第38-39页 |
2.4.5 支座反力时程响应 | 第39-40页 |
2.4.6 落石冲击力与落石冲击荷载及支座反力关系 | 第40-41页 |
2.4.7 板位移与落石冲击荷载及支座反力关系 | 第41-43页 |
2.4.8 落石冲击深度分析 | 第43-44页 |
2.4.9 关于冲击荷载的几种描述 | 第44-45页 |
2.4.10 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落石以不同角度冲击拱形护桥明洞力学响应 | 第46-63页 |
3.1 模型及计算概况 | 第46-48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46-47页 |
3.1.2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 第47-48页 |
3.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8-61页 |
3.2.1 测点布置 | 第48-49页 |
3.2.2 落石运动轨迹 | 第49-50页 |
3.2.3 结构内力分析 | 第50-52页 |
3.2.4 结构应变分析 | 第52-55页 |
3.2.5 结构应变率分析 | 第55-56页 |
3.2.6 结构位移分析 | 第56-58页 |
3.2.7 落石冲击力分析 | 第58-59页 |
3.2.8 接触力分析 | 第59-6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落石冲击下拱形护桥明洞回填方式研究 | 第63-78页 |
4.1 模型及计算概况 | 第63-65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63页 |
4.1.2 有限元模型及工况 | 第63-64页 |
4.1.3 模型材料参数 | 第64-65页 |
4.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5-77页 |
4.2.1 测点布置 | 第65-66页 |
4.2.2 结构内力分析 | 第66-68页 |
4.2.3 结构应变分析 | 第68-72页 |
4.2.4 结构应变率分析 | 第72-73页 |
4.2.5 结构位移分析 | 第73-75页 |
4.2.6 冲击荷载分析 | 第75-76页 |
4.2.7 回填方式效果评价 | 第76-7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页 |
5.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