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5-18页 |
1.2.1 桥墩不均匀沉降对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2 简支梁徐变对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3 其他因素引起的桥梁结构变形对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的影响 | 第17页 |
1.2.4 现有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车-桥耦合振动模型的建立 | 第20-49页 |
2.1 车辆动力模型及方程的建立 | 第20-31页 |
2.1.1 基本假定和自由度的选取 | 第20-22页 |
2.1.2 车辆构件运动方程的建立 | 第22-27页 |
2.1.3 车辆动力方程组的建立 | 第27-31页 |
2.2 桥梁分析模型及动力方程的建立 | 第31-32页 |
2.3 轮轨相互作用 | 第32-34页 |
2.4 轨道不平顺的定义和数值模拟 | 第34-37页 |
2.5 车-桥耦合振动系统方程的建立 | 第37-39页 |
2.6 基于SIMPACK和ANSYS联合仿真的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 第39-44页 |
2.6.1 多体动力学系统的基本要素 | 第39-40页 |
2.6.2 列车动力学模型 | 第40-42页 |
2.6.3 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42-43页 |
2.6.4 车-桥耦合振动在SIMPACK中的实现流程 | 第43-44页 |
2.7 模型验证 | 第44-47页 |
2.7.1 宜万铁路狮子口大桥动载试验 | 第44-47页 |
2.7.2 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第47页 |
2.8 车辆动力特性指标限值要求 | 第47-48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桥墩不均匀沉降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 第49-77页 |
3.1 高速铁路桥梁竖向变形与轨面几何形态的通用映射解析模型 | 第49-55页 |
3.1.1 坐标系的建立及基本假定 | 第49-50页 |
3.1.2 轨道板模型 | 第50-53页 |
3.1.3 钢轨模型 | 第53-55页 |
3.1.4 桥梁竖向变形映射至轨面的解析表达式 | 第55页 |
3.2 桥墩不均匀沉降的轨道附加不平顺模拟 | 第55-59页 |
3.3 列车动力响应及阈值分析 | 第59-76页 |
3.3.1 单墩沉降工况列车动力响应及阈值分析 | 第59-63页 |
3.3.2 单墩相对上抬工况列车动力响应及阈值分析 | 第63-67页 |
3.3.3 两相邻桥墩沉降工况列车动力响应及阈值分析 | 第67-71页 |
3.3.4 两非相邻桥墩沉降工况列车动力响应及阈值分析 | 第71-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梁体徐变上拱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 第77-89页 |
4.1 混凝土徐变的基本理论 | 第77-79页 |
4.1.1 混凝土徐变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77-78页 |
4.1.2 混凝土徐变计算模型 | 第78-79页 |
4.2 简支梁徐变模型的建立 | 第79-81页 |
4.2.1 常见32m跨度简支梁参数 | 第79-80页 |
4.2.2 考虑梁体徐变的简支梁有限元模型 | 第80-81页 |
4.3 简支梁徐变上拱的轨道附加不平顺模拟 | 第81-83页 |
4.4 列车动力响应及阈值分析 | 第83-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桥墩不均匀沉降与梁体徐变上拱组合效应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 第89-94页 |
5.1 桥墩不均匀沉降与梁体徐变上拱组合效应的轨道附加不平顺模拟 | 第89-90页 |
5.2 列车动力响应及阈值分析 | 第90-9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一、论文成果总结 | 第94-96页 |
二、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4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104页 |
发明专利 | 第104页 |
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