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支护作为主要承载结构的复合式衬砌适用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围岩环境对初期支护的影响 | 第12-14页 |
1.2.2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隧道单层衬砌结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初期支护作用机理及喷砼配合比设计 | 第19-32页 |
2.1 喷射混凝土支护作用机理 | 第19-25页 |
2.1.1 及时性 | 第19-20页 |
2.1.2 粘结性 | 第20-23页 |
2.1.3 柔性 | 第23-25页 |
2.1.4 密封性 | 第25页 |
2.2 初期支护的破坏类型与机理 | 第25-27页 |
2.3 C25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27-31页 |
2.3.1 设计依据 | 第27页 |
2.3.2 原材料 | 第27-28页 |
2.3.3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 第28-30页 |
2.3.4 试喷及配合比调整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初期支护作为主要承载结构的适用性研究 | 第32-63页 |
3.1 混凝土结构对不同类型土壤的适用性 | 第32-33页 |
3.1.1 碱性土壤对混凝土材料的腐蚀 | 第32页 |
3.1.2 酸性土壤对混凝土材料的腐蚀 | 第32页 |
3.1.3 内陆盐土对混凝土材料的腐蚀 | 第32页 |
3.1.4 滨海盐土对混凝土材料的腐蚀 | 第32-33页 |
3.1.5 小结 | 第33页 |
3.2 喷射混凝土结构对不同类型岩石的适用性 | 第33-37页 |
3.3 喷射混凝土结构可能遭受的侵蚀类型 | 第37-38页 |
3.3.1 软水侵蚀 | 第37页 |
3.3.2 碳酸性侵蚀 | 第37页 |
3.3.3 硫酸盐侵蚀 | 第37-38页 |
3.3.4 酸性侵蚀 | 第38页 |
3.3.5 小结 | 第38页 |
3.4 侵蚀性介质对喷射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38-42页 |
3.4.1 侵蚀性介质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2 侵蚀性介质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3.5 不同水压力对喷射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影响 | 第42-51页 |
3.5.1 试验说明 | 第42页 |
3.5.2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3.5.3 喷射混凝土早期强度回归曲线的建立 | 第43-46页 |
3.5.4 试验数据 | 第46-50页 |
3.5.5 结果分析及小结 | 第50-51页 |
3.6 喷射混凝土的早期抗渗性能 | 第51-58页 |
3.6.1 试验说明 | 第51页 |
3.6.2 试验方法 | 第51-54页 |
3.6.3 试验数据 | 第54-57页 |
3.6.4 小结 | 第57-58页 |
3.7 不同厚度不同龄期隧道模型构建的抗渗性试验 | 第58-61页 |
3.7.1 试验说明 | 第58页 |
3.7.2 试验步骤 | 第58-60页 |
3.7.3 试验数据 | 第60-61页 |
3.7.4 结果分析 | 第6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桦皮岭隧道施工过程模拟 | 第63-72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63页 |
4.2 建立模型及参数说明 | 第63-67页 |
4.3 数值模拟创新点 | 第67页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7-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初期支护结构质量保证措施与施工工艺研究 | 第72-78页 |
5.1 推广使用湿喷工艺 | 第72-73页 |
5.2 严格控制施工配合比 | 第73-74页 |
5.3 规范喷射混凝土施工操作 | 第74-75页 |
5.4 研究使用高性能喷射混凝土 | 第75-77页 |
5.4.1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的研究意义 | 第75-76页 |
5.4.2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的技术路线 | 第76页 |
5.4.3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的试验结果 | 第76-77页 |
5.5 水泥裹砂喷射混凝土工艺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前景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