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湿地植物基高含氮活性炭制备工艺及其去除重金属的研究

摘要第12-15页
Abstract第15-18页
符号说明第19-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3页
    1.1 水体重金属污染第20-21页
    1.2 水体重金属处理技术第21-22页
    1.3 活性炭吸附重金属技术第22-26页
        1.3.1 活性炭简介第22页
        1.3.2 活性炭性能第22-24页
        1.3.3 重金属吸附原理第24-26页
    1.4 湿地植物资源化利用第26-28页
    1.5 活性炭的制备与改性第28-30页
        1.5.1 活性炭制备方法第28-29页
        1.5.2 活性炭改性方法第29-30页
    1.6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30-33页
        1.6.1 研究目的第30-31页
        1.6.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6.3 技术路线图第32-33页
第二章 氨化-活化法制备高含氮活性炭吸附重金属Ni(Ⅱ)第33-58页
    2.1 引言第33-3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4-39页
        2.2.1 实验材料第34页
        2.2.2 氨化活化制备方法第34-35页
        2.2.3 氨化参数优化第35-36页
        2.2.4 活性炭表征方法第36-37页
        2.2.5 吸附实验第37页
        2.2.6 吸附等温模型第37-38页
        2.2.7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38-39页
    2.3 氨化反应的作用第39-45页
        2.3.1 氨化反应对芦苇原料的影响第39-41页
        2.3.2 氨化反应对活性炭理化性质的影响第41-45页
    2.4 氨化反应参数优化第45-46页
    2.5 活性炭对Ni(Ⅱ)的吸附第46-56页
        2.5.1 吸附等温线第46-48页
        2.5.2 吸附动力学第48-50页
        2.5.3 pH及离子强度的影响第50-51页
        2.5.4 XPS对吸附机理的解释第51-56页
    2.6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磷酸脲活化法提升活性炭含氮量及对重金属Cd(Ⅱ)吸附容量第58-79页
    3.1 引言第58-5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9-60页
        3.2.1 实验材料第59页
        3.2.2 制备方法第59-60页
        3.2.3 表征方法第60页
        3.2.4 吸附实验第60页
        3.2.5 吸附等温模型第60页
        3.2.6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60页
    3.3 活化机理第60-62页
    3.4 活性炭理化性质第62-66页
    3.5 活性炭对Cd(Ⅱ)的吸附第66-76页
        3.5.1 吸附等温线第66-67页
        3.5.2 吸附动力学第67-71页
        3.5.3 溶液pH和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第71-72页
        3.5.4 吸附机理第72-76页
    3.6 不同吸附剂对Cd(Ⅱ)吸附能力的对比第76-77页
    3.7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磷酸铵盐活化法进一步提升含氮量及对重金属Cr(Ⅵ)的吸附容量。第79-97页
    4.1 引言第7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9-81页
        4.2.1 实验材料第79-80页
        4.2.2 制备方法第80页
        4.2.3 表征方法第80-81页
        4.2.4 吸附实验第81页
        4.2.5 吸附等温模型第81页
        4.2.6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81页
    4.3 磷酸铵盐活化工艺第81-84页
    4.4 磷酸氢二铵活化工艺第84-89页
        4.4.1 活化机理第84-85页
        4.4.2 工艺参数优化第85-89页
    4.6 AC-DAP吸附重金属Cr(Ⅵ)第89-96页
    4.7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聚吡咯改性活性炭控制对TcO_4~- (ReO_4~-)的吸附和解吸第97-113页
    5.1 引言第97-98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98-101页
        5.2.1 实验材料第98页
        5.2.2 AC和AC-PPy的制备方法第98-99页
        5.2.3 表征方法第99页
        5.2.4 电化学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D)研究第99-101页
    5.3 材料性质第101-105页
        5.3.1 材料的理化性质第101-102页
        5.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质第102-105页
    5.4 ReO_4~-电化学离子交换第105-106页
    5.5 XPS证明第106-107页
    5.6 E-QCMD解释吸附/解吸行为第107-111页
        5.6.1 ReO_4~-吸附第107-108页
        5.6.2 ReO_4~-解吸第108-109页
        5.6.3 特定电压下的吸附和解吸第109-111页
    5.7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3-116页
    6.1 结论第113-114页
    6.2 本研究创新点第114-115页
    6.3 研究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第132-134页
附件第134-15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山大气汞污染特征、化学转化及传输规律研究--以泰山和大帽山为例
下一篇:核桃壳基填料BAF释碳与生物氧化耦联脱氮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