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高山大气汞污染特征、化学转化及传输规律研究--以泰山和大帽山为例

主要缩写及符号说明第10-11页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第1章 绪论第18-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3页
        1.1.1 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19页
        1.1.2 大气在全球汞循环中的作用第19-21页
        1.1.3 大气汞的来源和人为排放历程第21-23页
    1.2 国内外大气汞观测研究进展第23-28页
        1.2.1 国外大气汞的观测研究第23-26页
        1.2.2 国内大气汞的观测研究第26-28页
    1.3 汞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第28-30页
    1.4 云雾水汞研究进展第30-31页
    1.5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31-33页
        1.5.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1-32页
        1.5.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32-33页
第2章 实验与分析方法第33-44页
    2.1 高山观测站点第33-35页
    2.2 大气汞和常规污染物的监测第35-38页
        2.2.1 气态总汞(TGM)的测定方法第36-37页
        2.2.2 颗粒汞采样分析方法第37-38页
    2.3 云雾水样品采集及化学分析第38-40页
        2.3.1 云雾水的采集和样品保存第38-39页
        2.3.2 汞及其他化学组分分析第39-40页
    2.4 气象参数的获取第40-41页
    2.5 模型模式应用第41-44页
        2.5.1 后向气流轨迹第41页
        2.5.2 化学平衡模型第41页
        2.5.3 源解析受体模式第41-42页
        2.5.4 潜在源区分布第42-44页
第3章 气态总汞的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第44-62页
    3.1 TGM浓度变化特征第44-48页
        3.1.1 时间变化序列第44-47页
        3.1.2 浓度水平分析第47-48页
    3.2 相关关系分析第48-53页
        3.2.1 泰山第48-51页
        3.2.2 大帽山第51-52页
        3.2.3 NO/NO_x比值第52-53页
    3.3 TGM日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第53-57页
        3.3.1 泰山第54-55页
        3.3.2 大帽山第55-57页
    3.4 海洋边界层大气汞亏损现象第57-60页
    3.5 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大气颗粒汞的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62-69页
    4.1 PBM浓度水平第62-64页
    4.2 颗粒物汞含量的影响因素第64-67页
        4.2.1 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第64-65页
        4.2.2 气温的影响第65-66页
        4.2.3 相对湿度的影响第66-67页
    4.3 小结第67-69页
第5章 云雾水汞的浓度特征和化学形态分析第69-84页
    5.1 云雾水中汞和甲基汞的浓度特征第69-71页
    5.2 云雾水各形态汞浓度的影响因素第71-77页
        5.2.1 泰山第71-75页
        5.2.2 大帽山第75页
        5.2.3 与云雾水其他组分相关性初步分析第75-77页
    5.3 云雾水中汞的化学形态分析第77-81页
        5.3.1 数据参数和热力学平衡常数的选取第77-78页
        5.3.2 汞的化学形态分布第78-79页
        5.3.3 pH和卤素对DHg化学形态的影响第79-81页
    5.4 小结第81-84页
第6章 大气汞在云雾过程中的迁移转化—个例分析第84-102页
    6.1 云雾过程中液相汞的浓度和形态变化第84-86页
    6.2 云残留物对汞的吸附分配第86-91页
    6.3 MeHg的非生物甲基化来源第91-93页
    6.4 云雾过程中TGM日变化特征第93-100页
    6.5 小结第100-102页
第7章 高山大气汞的来源和传输研究第102-121页
    7.1 高山大气汞的来源解析第102-107页
        7.1.1 TGM的来源及过程解析第102-104页
        7.1.2 云雾水各形态汞的来源解析第104-107页
    7.2 潜在源区分布第107-115页
        7.2.1 泰山第107-110页
        7.2.2 大帽山第110-115页
    7.3 大气汞污染长距离传输事件第115-119页
    7.4 小结第119-121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121-126页
    8.1 主要结论第121-124页
    8.2 研究不足与工作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第144-14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46-147页
附件第147-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中镉、砷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湿地植物基高含氮活性炭制备工艺及其去除重金属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