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度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空间统计学在雾霾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3 雾霾图像处理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灰色理论在大气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第二章 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 | 第19-31页 |
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19-26页 |
2.1.1 空间权重矩阵 | 第19-22页 |
2.1.2 全局空间自相关 | 第22-24页 |
2.1.3 局部空间自相关 | 第24-26页 |
2.2 系统聚类分析 | 第26-27页 |
2.3 灰色关联分析 | 第27-30页 |
2.3.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8页 |
2.3.2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步奏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中国雾霾及污染颗粒时空分布特征 | 第31-45页 |
3.1 研究对象与资料的选取 | 第31-33页 |
3.2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 | 第33-36页 |
3.2.1 雾霾四季分布情况 | 第33-35页 |
3.2.2 年均值分布情况 | 第35-36页 |
3.3 空气污染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 第36-43页 |
3.3.1 污染指数年均值分布 | 第36-39页 |
3.3.2 空气污染指数月均值分布 | 第39-41页 |
3.3.3 空气污染指数的省均值 | 第41-43页 |
3.4 全国2.5时空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雾霾污染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5-58页 |
4.1 雾霾污染浓度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45页 |
4.1.1 全局Moran’s I方法 | 第45页 |
4.1.2 广泛G统计方法 | 第45页 |
4.2 2.5浓度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5-48页 |
4.3 PM_(2.5)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8-51页 |
4.3.1 Moran散点图分析 | 第48-50页 |
4.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4.4 主要气象指标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1-56页 |
4.4.1 日照 | 第51-52页 |
4.4.2 降雨 | 第52-54页 |
4.4.3 温度 | 第54-55页 |
4.4.4 湿度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主要城市污染聚类分析 | 第58-65页 |
5.1 污染数据处理 | 第58页 |
5.2 聚类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5.3 空间统计分析分块结果 | 第62-64页 |
5.3.1 可吸收颗粒物浓度分布 | 第62-63页 |
5.3.2 对中国区域模块划分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重度雾霾城市影响因子分析 | 第65-72页 |
6.1 重度雾霾城市污染浓度趋势 | 第65-66页 |
6.1.1 污染城市选取 | 第66页 |
6.2 灰色关联分析 | 第66-69页 |
6.2.1 数据准备 | 第66-67页 |
6.2.2 数据处理过程 | 第67-68页 |
6.2.3 其他空气污染关联度分析 | 第68-69页 |
6.3 灰色关联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总结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录 | 第80-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