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总论)论文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政府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现实背景第10-11页
        1.1.2 技术背景第11页
        1.1.3 政策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对象及目的第12-13页
        1.2.1 研究对象第12页
        1.2.2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1 理论意义第13页
        1.3.2 实践意义第13-14页
    1.4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第14-23页
        1.4.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第15-17页
        1.4.2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第17-23页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3-26页
        1.5.1 研究思路第23页
        1.5.2 研究方法第23-26页
2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理论概述第26-42页
    2.1 智慧城市建设、公共治理理论与城市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第26-30页
        2.1.1 公共治理理论第26-28页
        2.1.2 我国现行城市管理体制及其弊端第28-30页
        2.1.3 智慧城市建设、公共治理理论与城市管理体制的逻辑关系分析第30页
    2.2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第30-31页
    2.3 智慧城市的概念辨析第31-34页
        2.3.1 技术论观点第32页
        2.3.2 应用论观点第32-33页
        2.3.3 系统论观点第33-34页
    2.4 智慧城市建设的特征及内容第34-37页
        2.4.1 智慧城市的特征第34-35页
        2.4.2 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第35-37页
    2.5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第37-38页
    2.6 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框架第38-39页
    2.7 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分类和应用体系第39-42页
3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2-50页
    3.1 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存在误区第42-43页
    3.2 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管理人才缺乏第43-44页
    3.3 城市管理体制滞后,管理处于有规划无设计的状态第44-45页
    3.4 城市管理主体单一,缺乏公民参与第45页
    3.5 城市政府管理角色定位有偏差第45-47页
        3.5.1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越位”第46页
        3.5.2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缺位”第46页
        3.5.3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错位”第46-47页
    3.6 智慧城市建设核心技术依托国外,企业缺乏创新平台第47-48页
    3.7 智慧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个性第48页
    3.8 城市信息安全威胁巨大,政府传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需革新第48-50页
4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与案例分析第50-62页
    4.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第50-54页
        4.1.1 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第50-51页
        4.1.2 北美的智慧城市建设第51-53页
        4.1.3 亚洲的智慧城市建设第53-54页
    4.2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第54-56页
        4.2.1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第54-55页
        4.2.2 国内智慧城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第55页
        4.2.3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第55-56页
    4.3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新加坡第56-62页
        4.3.1 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之路第56-57页
        4.3.2 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第57页
        4.3.3 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第57-59页
        4.3.4 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第59-62页
5 对策和建议第62-70页
    5.1 普及智慧城市相关理念,提高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能力第62页
    5.2 实施智慧人才培养战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多层次专业人才第62-63页
    5.3 重视顶层设计,政府要建立统筹协调的总体规划第63-64页
    5.4 理顺市场机制,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实用性第64-65页
    5.5 政府要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第65-66页
    5.6 智慧城市建设要差异化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第66页
    5.7 政府要坚持公共治理,强化公民参与第66-67页
    5.8 政府要建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体系,为城市发展设立保护墙第67-7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研究结论第70-71页
    6.2 本文不足之处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76-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11~2013年《3~5岁幼儿课程标准》研究
下一篇: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基于禄劝县某校留守高中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