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环境下节能发电调度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1.2.1 关于节能发电调度的研究 | 第19-22页 |
1.2.2 关于发电权交易的研究 | 第22-24页 |
1.2.3 关于电力系统安全的研究 | 第24-27页 |
1.2.4 现有研究评述 | 第27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4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9-31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2-56页 |
2.1 电力市场经济学基础 | 第32-47页 |
2.1.1 电力商品的特性 | 第32-41页 |
2.1.2 电力市场蛛网模型 | 第41-44页 |
2.1.3 电力市场均衡 | 第44-46页 |
2.1.4 电力市场失灵 | 第46-47页 |
2.2 多目标优化理论 | 第47-50页 |
2.3 粒子群算法理论 | 第50-55页 |
2.3.1 粒子群算法概述 | 第50-52页 |
2.3.2 算法流程 | 第52页 |
2.3.3 基本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 第52-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基于电源结构优化的节能发电调度 | 第56-76页 |
3.1 中国电源结构现状 | 第56-60页 |
3.1.1 我国电源结构特点 | 第56-58页 |
3.1.2 电源结构调整情况 | 第58-59页 |
3.1.3 发电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 | 第59-60页 |
3.2 节能发电调度概述 | 第60-63页 |
3.2.1 节能发电调度的内容 | 第60-62页 |
3.2.2 节能发电调度的作用 | 第62-63页 |
3.3 火电企业环境成本计量 | 第63-68页 |
3.3.1 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概念 | 第64-65页 |
3.3.2 火电企业环境成本计算模型 | 第65-68页 |
3.4 电源结构优化模型 | 第68-73页 |
3.4.1 目标函数 | 第69-71页 |
3.4.2 决策变量 | 第71页 |
3.4.3 约束条件 | 第71-73页 |
3.4.4 模型的建立 | 第73页 |
3.5 模型求解的算法设计 | 第73-7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节能发电调度中的发电权交易 | 第76-97页 |
4.1 发电权交易概述 | 第76-85页 |
4.1.1 发电权交易的内涵 | 第76-80页 |
4.1.2 发电权交易的意义 | 第80-81页 |
4.1.3 发电权交易的条件 | 第81-82页 |
4.1.4 国内外发电权交易的实践 | 第82-85页 |
4.2 发电权交易机制设计 | 第85-90页 |
4.2.1 发电权交易机制的总体思路 | 第85-86页 |
4.2.2 发电权交易机制设计 | 第86-90页 |
4.3 跨区跨省的发电权交易组织 | 第90-92页 |
4.4 发电权交易模型的设计 | 第92-95页 |
4.4.1 目标函数 | 第92-93页 |
4.4.2 约束条件 | 第93-95页 |
4.5 模型的算法设计 | 第95-9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节能发电调度中的电量替换补偿 | 第97-129页 |
5.1 电量替换的原因分析 | 第97-99页 |
5.1.1 关停小电厂存在的问题 | 第97-98页 |
5.1.2 关停小火电机组的有关意见 | 第98-99页 |
5.2 电量替换的经济补偿分析 | 第99-114页 |
5.2.1 补偿问题的提出及补偿的必要性 | 第99-103页 |
5.2.2 补偿的依据 | 第103-114页 |
5.3 补偿机制设计 | 第114-118页 |
5.3.1 补偿机制设计原则 | 第114-115页 |
5.3.2 补偿方式 | 第115-117页 |
5.3.3 补偿方式比较 | 第117-118页 |
5.4 补偿计算方式 | 第118-125页 |
5.4.1 基于发电权交易的补偿计算模型 | 第118-122页 |
5.4.2 基于综合效益竞争的补偿计算模型 | 第122-125页 |
5.5 补偿额度的确定 | 第125-128页 |
5.5.1 基于发电权交易模型的补偿额度 | 第125-127页 |
5.5.2 基于综合交易竞争模型的补偿额度 | 第127-12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电量替换效益分析 | 第129-176页 |
6.1 电量替换效益分析原理 | 第129-136页 |
6.1.1 效益计算的范围 | 第129-130页 |
6.1.2 厂商替换前效益的计算 | 第130-131页 |
6.1.3 厂商替换后效益的计算 | 第131-132页 |
6.1.4 电量替换对电网效益的影响分析 | 第132-136页 |
6.2 替换效益的计算 | 第136-153页 |
6.2.1 直接效益 | 第136-151页 |
6.2.2 间接效益 | 第151-153页 |
6.3 电量替换对电力市场参与主体的影响分析 | 第153-159页 |
6.3.1 发电商 | 第153-156页 |
6.3.2 电网公司 | 第156-159页 |
6.4 电量替换宏微观效益与经济评价 | 第159-175页 |
6.4.1 电量替换财务评价的准则与计算 | 第159-160页 |
6.4.2 电量替换宏观效益计算 | 第160-164页 |
6.4.3 外部效果的计算与分析 | 第164-17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第七章 节能调度下的电力系统安全 | 第176-203页 |
7.1 电力系统安全概述 | 第176-178页 |
7.1.1 电力系统安全性的定义 | 第176-177页 |
7.1.2 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 第177-178页 |
7.1.3 节能调度下的系统安全 | 第178页 |
7.2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 | 第178-186页 |
7.2.1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概述 | 第178-179页 |
7.2.2 最优潮流的数学模型 | 第179-182页 |
7.2.3 最优潮流求解 | 第182-186页 |
7.3 电力系统风险估计 | 第186-190页 |
7.3.1 电力系统静态安全分析 | 第186-187页 |
7.3.2 电力系统静态稳定分析 | 第187-190页 |
7.4 电网企业安全风险估计 | 第190-202页 |
7.4.1 电网企业安全风险测度方法研究 | 第191-192页 |
7.4.2 损失分布法 | 第192-194页 |
7.4.3 极值理论及模型 | 第194-20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202-20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3-207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203-204页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04-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