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协会惩戒权的公法规制
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8-28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8-22页 |
二、研究的价值 | 第22-25页 |
三、本文的框架 | 第25-28页 |
第一章 职业协会惩戒权 | 第28-61页 |
一、职业协会惩戒权的内涵 | 第28-43页 |
(一) 职业协会 | 第29-32页 |
(二) 职业协会惩戒权 | 第32-43页 |
二、社会权力:职业协会惩戒权的性质 | 第43-52页 |
(一) 权利还是权力 | 第43-47页 |
(二) 国家权力抑或社会权力 | 第47-52页 |
三、自主内生:职业协会惩戒权的来源 | 第52-61页 |
(一) 权力来源之争 | 第52-54页 |
(二) “外部授权说”的述与评 | 第54-58页 |
(三) “自主内生说”的证成 | 第58-61页 |
第二章 职业协会惩戒权的公法规制之法理 | 第61-86页 |
一、有权利必有救济 | 第61-74页 |
(一) 结社自由与取消会员资格 | 第62-65页 |
(二) 工作权与取消注册资格 | 第65-68页 |
(三) 财产权与罚款 | 第68-71页 |
(四) 名誉权与公开谴责 | 第71-74页 |
二、任何权力都有滥用的可能 | 第74-86页 |
(一) 权力的固有属性 | 第74-79页 |
(二) 权力滥用的人性因素 | 第79-82页 |
(三) 寡头统治的倾向 | 第82-86页 |
第三章 职业协会惩戒权的边界与限度 | 第86-119页 |
一、需要考虑的几对关系 | 第86-93页 |
(一) 自治与宪政 | 第87-89页 |
(二) 治理与统治 | 第89-91页 |
(三) 自治与自治中的“他治” | 第91-93页 |
二、职业协会惩戒权的外在边界 | 第93-108页 |
(一) 惩戒权行使的主体 | 第94-95页 |
(二) 惩戒权规范的客体 | 第95-99页 |
(三) 惩戒权的内容 | 第99-108页 |
三、职业协会惩戒权的内在限度 | 第108-119页 |
(一) 目的公益性 | 第108-111页 |
(二) 损益合乎比例性 | 第111-115页 |
(三) 适用平等性 | 第115-119页 |
第四章 职业协会惩戒权运行的正当程序 | 第119-151页 |
一、无偏私 | 第119-129页 |
(一) 个人利益与偏见 | 第120-123页 |
(二) 惩戒决定人的独立性 | 第123-126页 |
(三) 偏私程度的判断标准 | 第126-129页 |
二、听证 | 第129-141页 |
(一) 及时性和通知 | 第130-134页 |
(二) 中立的听证主持人 | 第134-136页 |
(三) 法律代理权 | 第136-139页 |
(四) 听证笔录 | 第139-141页 |
三、说明理由 | 第141-151页 |
(一) 说明理由之界定 | 第141-143页 |
(二) 说明理由的“理由” | 第143-148页 |
(三) 说明理由的内容 | 第148-151页 |
第五章 职业协会惩戒行为的司法审查 | 第151-193页 |
一、职业协会惩戒行为的可诉性 | 第151-16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51-153页 |
(二) 职业协会惩戒行为不可诉之质疑 | 第153-157页 |
(三) 本文的观点 | 第157-169页 |
二、司法审查的时机 | 第169-178页 |
(一) 穷尽行政救济原则 | 第169-175页 |
(二) 成熟原则 | 第175-178页 |
三、司法审查的强度 | 第178-193页 |
(一) 惩戒规则的解释 | 第179-184页 |
(二) 案件事实的认定 | 第184-187页 |
(三) 不确定法律概念的适用 | 第187-190页 |
(四) 行政裁量 | 第190-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1页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01-202页 |
后记 | 第202-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