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遭遇、比较、选择:中国乡村民主检视--以豫东杨村的表达为基础

论文创新点第4-5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论第14-30页
    一、研究缘起第14-16页
    二、研究综述第16-25页
    三、具体内容与章节安排第25-26页
    四、研究方法和操作步骤第26-28页
    五、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困难第28-30页
第一章 遭遇选举的村庄第30-77页
    第一节 选举前的杨村第30-48页
        一、杨村简介第30-32页
        二、杨村的历史沿革与传统第32-39页
        三、解放后的村内情况第39-48页
    第二节 遭遇选举第48-69页
        一、选举前的准备第48-50页
        二、选举经过第50-53页
        三、选举后的村庄内部关系第53-69页
    第三节 告别选举第69-77页
        一、乡干部对选举的态度第69-72页
        二、村委会的运作第72-75页
        三、村民对选举的厌倦第75-77页
第二章 中国乡村民主问题分析第77-104页
    第一节 乡村民主陷入困境的原因第77-92页
        一、宗族关系的影响第77-83页
        二、乡村社会差序格局的存在第83-85页
        三、传统礼俗与现代法理的冲突第85-88页
        四、中国传统社会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冲突第88-92页
    第二节 民主实践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第92-104页
        一、竞争选举会导致村民集体主义精神缺失第92-94页
        二、竞争选举对乡村社会关系产生不利影响第94-95页
        三、竞争选举对乡村治理产生负面影响第95-98页
        四、竞争选举改善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方面作用有限第98-104页
第三章 文明的差异:比较的视角第104-164页
    第一节 古希腊民主兴起原因探析第104-119页
        一、受地缘—自然环境影响的生活方式培育了古希腊人的民主精神第106-113页
        二、狭小的城邦为古希腊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了地理上的可能第113-115页
        三、发达的奴隶制为古希腊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第115-119页
    第二节 西方近代民主复兴的原因考察第119-132页
        一、古希腊、罗马个人主义传统源远流长第119-124页
        二、日耳曼民族文化带有个人主义基因第124-125页
        三、多元竞争的文化传统为民主制度运行提供了社会前提第125-127页
        四、文艺复兴强化了西方社会个人自由意识第127-130页
        五、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促成了民主制度的建立第130-132页
    第三节 中华文明没有发展出民主的原因分析第132-164页
        一、中国先民较早地从渔猎采集转向农耕生活第132-137页
        二、严酷的生存环境培养了中国先民的合作意识第137-147页
        三、血缘关系下的伦理政治消弭了个人权利意识第147-153页
        四、生产力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有限参与第153-157页
        五、传统中国缺少多元竞争的政治文化第157-159页
        六、中国政治文明有着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民本思想第159-164页
第四章 路径选择:协商主导下的乡村民主第164-186页
    第一节 协商民主在当代的兴起第164-176页
        一、聚合民主的局限第164-170页
        二、协商民主的兴起第170-176页
    第二节 协商民主的引入第176-186页
        一、协商民主在乡村运行的传统和现实基础第176-179页
        二、协商民主引入乡村社会的意义第179-186页
结语第186-189页
附录第189-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25页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第225-226页
后记第226-228页

论文共2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职业协会惩戒权的公法规制
下一篇:《金瓶梅》封建官场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