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 第6-7页 |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3页 |
1.1 引言 | 第21-22页 |
1.2 生物质炭的基本性质 | 第22-29页 |
1.2.1 生物质炭的概念 | 第22-24页 |
1.2.2 生物质炭性质的影响因素 | 第24-28页 |
1.2.3 全球生物质炭储量 | 第28-29页 |
1.3 生物质炭固碳减排效应研究 | 第29-32页 |
1.3.1 碳固持作用 | 第29-30页 |
1.3.2 对土壤有机质周转的影响 | 第30页 |
1.3.3 对土壤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 | 第30-32页 |
1.4 生物质炭稳定性研究 | 第32-40页 |
1.4.1 生物质炭稳定性机理 | 第32-33页 |
1.4.2 生物质炭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1.4.3 生物质炭降解机理研究 | 第35-37页 |
1.4.4 生物质炭稳定性预测研究进展 | 第37-40页 |
1.5 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40-43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40-4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42-43页 |
第二章 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基本理化特性研究 | 第43-61页 |
2.1 引言 | 第43-4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44页 |
2.2.2 相关指标测定 | 第44-4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9页 |
2.3.1 炭化温度和时间对生物质炭产量与组成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2 炭化温度和时间对生物质炭元素组成的影响 | 第47-49页 |
2.3.3 炭化温度和时间对生物质炭酸碱特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2.3.4 炭化温度和时间对生物质炭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2.3.5 炭化温度和时间对生物质炭FTIR图谱的影响 | 第53-55页 |
2.3.6 炭化温度和时间对生物质炭XRD图谱的影响 | 第55-58页 |
2.3.7 炭化温度和时间对生物质炭NMR图谱的影响 | 第58-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稻田土壤秸秆生物质炭生物与非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 第61-75页 |
3.1 引言 | 第61-6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3.2.1 供试秸秆生物质炭 | 第62-63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63-64页 |
3.2.3 相关指标测定 | 第64-65页 |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3页 |
3.3.1 秸秆生物质炭对淹水稻田土壤表层水样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65-68页 |
3.3.2 生物与非生物氧化对秸秆生物质炭矿化特性的影响 | 第68-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稻田土壤生物质炭性态变化特性研究 | 第75-117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6-81页 |
4.2.1 试验样品采集 | 第76-79页 |
4.2.2 测定方法 | 第79-8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1-115页 |
4.3.1 生物与非生物氧化对秸秆生物质炭性态的影响 | 第81-96页 |
4.3.2 稻田土壤生物质炭性态变化分析 | 第96-107页 |
4.3.3 古稻田秸秆生物质炭性态变化分析 | 第107-11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117-12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117-118页 |
5.1.1 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基本理化特性研究 | 第117页 |
5.1.2 生物与非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 第117-118页 |
5.1.3 稻田土壤生物质炭性态变化特性研究 | 第118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7页 |
作者简介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