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我国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1 绪论第20-4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0-39页
        1.1.1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推进第20-30页
        1.1.2 健全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面临三大瓶颈第30-36页
        1.1.3 推进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现实意义第36-38页
        1.1.4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理论价值第38-39页
    1.2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相关概念第39-41页
        1.2.1 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第39-40页
        1.2.2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概念界定第40页
        1.2.3 技术创新扩散与技术转移第40-41页
        1.2.4 技术创新扩散与技术外溢第41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41-4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41-42页
        1.3.2 研究方法第42-43页
        1.3.3 技术路线图第43-44页
    1.4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第44-47页
2 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第47-72页
    2.1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第47-51页
        2.1.1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第47-48页
        2.1.2 国内理论研究状况第48-51页
    2.2 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理论第51-61页
        2.2.1 技术创新扩散的时间理论第51-55页
        2.2.2 技术创新扩散的空间理论第55-57页
        2.2.3 技术创新扩散的决策理论第57-59页
        2.2.4 技术创新扩散的演化理论第59-61页
    2.3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第61-63页
    2.4 技术创新扩散其他相关理论第63-70页
        2.4.1 技术转移理论第63-65页
        2.4.2 创新系统理论第65-70页
    2.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3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系统及构成要素分析第72-100页
    3.1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系统构成第72-73页
    3.2 大学的技术创新扩散能力第73-79页
        3.2.1. 大学的类型第73-75页
        3.2.2. 大学的创新能力与扩散能力第75-76页
        3.2.3.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形式第76-79页
    3.3 企业的创新采纳能力第79-82页
        3.3.1. 企业规模第79-80页
        3.3.2. 企业的研发活动第80-81页
        3.3.3. 企业的组织结构第81页
        3.3.4. 企业文化第81-82页
    3.4 技术创新的特性与类型第82-88页
        3.4.1 技术创新的特性第82-85页
        3.4.2 技术创新的类型第85-88页
    3.5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要素第88-98页
        3.5.1 政策环境第88-91页
        3.5.2 经济环境第91-94页
        3.5.3 信息传播环境第94-96页
        3.5.4 社会环境第96-98页
    3.6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4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研究第100-119页
    4.1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第100-102页
        4.1.1 “三螺旋”理论第100-101页
        4.1.2 创新采纳决策理论第101-102页
    4.2 大学推动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分析第102-106页
        4.2.1 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内在要求第102-103页
        4.2.2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第103页
        4.2.3 大学获取办学资源的重要渠道第103-105页
        4.2.4 大学教师和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第105-106页
    4.3 企业采纳大学技术创新的动力分析第106-108页
        4.3.1 采纳大学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第106页
        4.3.2 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第106-107页
        4.3.3 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强大需求动力第107页
        4.3.4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第107-108页
    4.4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08-111页
        4.4.1 组织文化的矛盾与冲突第108页
        4.4.2 政策的局限及缺失第108-109页
        4.4.3 潜在的技术及市场风险第109-110页
        4.4.4 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第110-111页
    4.5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博弈分析第111-118页
        4.5.1 模型建立的基础第111页
        4.5.2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111-112页
        4.5.3 企业采纳大学创新技术的得益分析第112-114页
        4.5.4 模型分析第114-115页
        4.5.5 采纳大学技术成本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分析第115-116页
        4.5.6 政府补贴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分析第116页
        4.5.7 大学创新技术成本与政府补贴的综合影响分析第116-118页
    4.6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5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与模式第119-145页
    5.1 技术创新扩散的一般过程第119-124页
        5.1.1 创新 发展过程第119-122页
        5.1.2 创新 决策过程第122-124页
    5.2 技术创新类型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分析第124-131页
        5.2.1 突破性创新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第125-128页
        5.2.2 颠覆性创新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第128-131页
    5.3 案例分析Ⅰ: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扩散过程与扩散模式第131-137页
        5.3.1 数字电视发展状况第131页
        5.3.2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创新扩散过程第131-134页
        5.3.3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创新扩散模式第134-137页
    5.4 案例分析Ⅱ:我国智能语音技术的创新扩散与科大讯飞的颠覆之路第137-143页
        5.4.1 智能语音技术的基本概况及产业前景第137-138页
        5.4.2 我国智能语音市场的竞争态势及科大讯飞的快速崛起第138-140页
        5.4.3 我国智能语音技术扩散的模式及特点分析第140-143页
    5.5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6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型研究第145-165页
    6.1 技术创新扩散模型概述及 Bass 模型分析第145-153页
        6.1.1 扩散模型基本概述第145-146页
        6.1.2 Bass 扩散模型的建立第146-148页
        6.1.3 Bass 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分析第148-150页
        6.1.4 Bass 扩散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第150-151页
        6.1.5 Bass 扩散模型的应用第151-153页
    6.2 Bass 扩散模型的局限与拓展第153-158页
        6.2.1 柔性扩散模型第153-155页
        6.2.2 引入营销策略的扩散模型第155-156页
        6.2.3 引入品牌竞争的扩散模型第156页
        6.2.4 引入市场潜力变量的扩散模型第156页
        6.2.5 引入重复购买变量的扩散模型第156-157页
        6.2.6 引入空间距离的扩散模型第157-158页
    6.3 基于 Bass 扩散模型的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实证分析第158-163页
        6.3.1 模型建立与说明第158-159页
        6.3.2 样本数据第159-160页
        6.3.3 参数估算第160-161页
        6.3.4 预测与分析第161-163页
    6.4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7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的作用及路径分析第165-188页
    7.1 理论假设第165-169页
        7.1.1 大学创新能力和扩散能力对于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第165-166页
        7.1.2 企业研发能力对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第166-167页
        7.1.3 创新扩散环境对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第167-168页
        7.1.4 大学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对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第168-169页
    7.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第169-171页
        7.2.1 问卷设计第169页
        7.2.2 变量界定及指标选择第169-170页
        7.2.3 数据分析方法第170-171页
    7.3 样本选择与数据整理第171-174页
        7.3.1 描述性统计第171页
        7.3.2 齐次性检验与方差分析第171-174页
    7.4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第174-180页
        7.4.1 信度检验第174-175页
        7.4.2 效度检验第175-180页
    7.5 SEM 模型分析第180-187页
        7.5.1 SEM 模型的确立与检验第180-183页
        7.5.2 假设检验与结果解释第183-185页
        7.5.3 提高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路径分析第185-187页
    7.6 本章小结第187-188页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88-198页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88-191页
    8.2 主要政策建议第191-194页
    8.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194-195页
    8.4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第195-198页
        8.4.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96页
        8.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96-198页
附录: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198-201页
参考文献第201-212页
致谢第212-21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第214-215页

论文共2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建筑业执业资格胜任能力评价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权利优先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