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新型纳米材料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性能和机理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48页
    1.1 癌症纳米科技简介第11-12页
    1.2 纳米材料的靶向原理第12-15页
        1.2.1 被动靶向第12-13页
        1.2.2 主动靶向第13-15页
    1.3 纳米材料作为跨膜载体的研究进展第15-29页
        1.3.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第15-21页
            1.3.1.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细胞内吞性能第16-17页
            1.3.1.2 药物、蛋白、基因的跨膜载体第17-18页
            1.3.1.3 刺激-反应药物缓释系统第18-21页
        1.3.2 碳纳米管第21-27页
            1.3.2.1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第21-22页
            1.3.2.2 碳纳米管的细胞内吞性能第22-23页
            1.3.2.3 药物、蛋白、基因的跨膜载体第23-24页
            1.3.2.4 活体肿瘤靶向及癌症治疗的初步研究第24-27页
        1.3.3 磁性纳米颗粒第27-29页
            1.3.3.1 药物小分子、放射性元素的跨膜载体第28页
            1.3.3.2 肽段、抗体、基因的跨膜载体第28-29页
    1.4 论文选题和研究意义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48页
第二章 具有高效内吞性能的尺寸超小的单分散二氧化硅空心球第48-64页
    2.1 引言第48-50页
    2.2 实验部分第50-51页
        2.2.1 材料第50页
        2.2.2 HSSs的合成第50页
        2.2.3 Ag-Pt纳米颗粒负载的HSSs的合成第50页
        2.2.4 FITC表面修饰的HSSs的合成第50页
        2.2.5 测试表征第50-51页
        2.2.6 细胞实验第5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1-60页
        2.3.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第51-55页
        2.3.2 HSSs的细胞内吞性能第55-60页
    2.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第三章 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小球为载体的高效光动力学治疗第64-79页
    3.1 引言第64-65页
    3.2 实验部分第65-67页
        3.2.1 材料第65页
        3.2.2 MSNs的合成第65-66页
        3.2.3 SiPcCl_2的负载第66页
        3.2.4 测试表征第66页
        3.2.5 光毒性第66页
        3.2.6 细胞内吞第66-67页
        3.2.7 细胞定位第6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7-75页
        3.3.1 材料表征第67-69页
        3.3.2 SiPcCl_2的负载第69-70页
        3.3.3 ~1O_2产生效率第70页
        3.3.4 PDT毒性第70-72页
        3.3.5 PDT毒性的理解第72-75页
    3.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第四章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粒径对HeLa细胞内吞效率、机理和毒性的影响第79-94页
    4.1 引言第79-80页
    4.2 实验部分第80-81页
        4.2.1 材料第80页
        4.2.2 SNPs的合成第80页
        4.2.3 FITC-SNPs的合成第80页
        4.2.4 测试表征第80-81页
        4.2.5 细胞内吞效率及机理第81页
        4.2.6 细胞毒性第8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1-89页
        4.3.1 材料表征第81-85页
        4.3.2 SNPs粒径对细胞内吞性能的影响第85-86页
        4.3.3 SNPs粒径对细胞内吞机理的影响第86-89页
        4.3.4 SNPs的毒性第89页
    4.4 本章小结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第五章 以介孔碳纳米小球为载体的pH可控的阿霉素释放第94-108页
    5.1 引言第94-95页
    5.2 实验部分第95-97页
        5.2.1 材料第95-96页
        5.2.2 MCNs合成第96页
        5.2.3 MCNs的表面修饰第96页
        5.2.4 DOX的负载和释放第96页
        5.2.5 测试表征第96页
        5.2.6 细胞定位第96-97页
        5.2.7 细胞毒性第9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7-105页
        5.3.1 材料合成和表面改性第97-99页
        5.3.2 pH可控的药物负载和释放第99-102页
        5.3.3 细胞成像和毒性实验第102-105页
    5.4 结论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8页
第六章 叶酸功能化介孔碳纳米球负载阿霉素的细胞靶向传递第108-117页
    6.1 引言第108-109页
    6.2 实验部分第109-110页
        6.2.1 材料第109页
        6.2.2 MCNs合成第109页
        6.2.3 DOX的负载第109页
        6.2.4 测试表征第109-110页
        6.2.5 细胞成像第110页
        6.2.6 细胞毒性第11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0-116页
        6.3.1 FA修饰MCNs第110-111页
        6.3.2 FA-MCNs对HeLa细胞的靶向毒性第111-114页
        6.3.3 FA-MCNs的细胞毒性比较第114-116页
    6.4 结论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8页
已发表文章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元胞传输机制的交通流中观模型研究
下一篇:新型离子阱质量分析器和气相离子解离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