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9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36页 |
1.3.1 Prigogine-Herman 模型 | 第16-19页 |
1.3.2 二流体模型 | 第19-22页 |
1.3.3 交通流的格子玻尔兹曼模型 | 第22-27页 |
1.3.4 能动粒子的动力论方法 | 第27-36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第二章 交通流中观模型的研究方法 | 第39-50页 |
2.1 元胞传输模型 | 第39-41页 |
2.2 离散速度方法 | 第41-49页 |
2.2.1 演化方程 | 第41-43页 |
2.2.2 相互作用率 | 第43-45页 |
2.2.3 转换概率 | 第45-49页 |
2.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基于最大信息原理的交通流中观模型 | 第50-63页 |
3.1 最大信息原理简介 | 第50-56页 |
3.2 元胞传输模型 | 第56页 |
3.3 集成 CTM 和最大信息原理的中观模型 | 第56-59页 |
3.4 算例 | 第59-61页 |
3.5 结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集成 CTM 和 Delitala-Tosin 模型的交通流中观模型 | 第63-83页 |
4.1 基于自适应网格的能动粒子动力论模型的通式推导 | 第65-67页 |
4.2 改进的 Delitala-Tosin 模型 | 第67-70页 |
4.2.1 Delitala-Tosin 模型的性质 | 第67-70页 |
4.2.2 改进的模型 | 第70页 |
4.3 空间不均匀条件下的交通流中观模型 | 第70-73页 |
4.3.1 先传输后相互作用 | 第71-72页 |
4.3.2 先相互作用后传输 | 第72-73页 |
4.4 空间不均匀条件下的模型性能对比 | 第73-81页 |
4.4.1 排队的形成 | 第74-76页 |
4.4.2 瓶颈 | 第76-77页 |
4.4.3 两个车队的合并与时停时走波 | 第77-78页 |
4.4.4 阻塞的演化 | 第78-81页 |
4.5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考虑驾驶员特性的交通流中观模型 | 第83-102页 |
5.1 引入期望速度的交通流中观模型研究 | 第83-97页 |
5.1.1 引入期望速度的改进转换概率 | 第84-86页 |
5.1.2 算例分析 | 第86-96页 |
5.1.3 小结 | 第96-97页 |
5.2 考虑潜在影响的交通流中观模型 | 第97-102页 |
5.2.1 空间不均匀条件下的 Delitala-Tosin 模型 | 第97-98页 |
5.2.2 考虑潜在影响的加权函数 | 第98-99页 |
5.2.3 算例 | 第99-102页 |
第六章 交叉口配时优化的内部状态节点模型 | 第102-119页 |
6.1 最小化公式和内部状态节点模型 | 第102-103页 |
6.2 信号交叉口的内部状态节点模型 | 第103-106页 |
6.3 信号配时优化模型 | 第106-112页 |
6.3.1 一个路段的行程时间公式推导 | 第108-110页 |
6.3.2 多个路段的行程时间公式推导 | 第110-112页 |
6.4 算例 | 第112-119页 |
6.4.1 未饱和交叉口的信号配时优化 | 第112-115页 |
6.4.2 过饱和交叉口的信号配时优化 | 第115-11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7.1 结论 | 第119-120页 |
7.2 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29-13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