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工业建筑基于共生模式的展示类建筑改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缘起及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范围与核心概念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16页 |
1.2.2 核心概念释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1.3.2 相关实践研究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旧工业建筑展示类改造的共生模式 | 第21-31页 |
2.1 共生与共生模式 | 第21-23页 |
2.1.1 共生的起源与发展 | 第21页 |
2.1.2 共生思想与共生模式 | 第21-23页 |
2.2 共生模式的原生基础 | 第23-27页 |
2.2.1 共生思想中的圣域和中间领域 | 第23-24页 |
2.2.2 展示类改造中的圣域和中间领域 | 第24-27页 |
2.3 共生模式的共生策略 | 第27-28页 |
2.3.1 触媒概念的引入 | 第27-28页 |
2.3.2 展示类改造中的共生策略 | 第28页 |
2.4 共生模式的建构 | 第28-30页 |
2.4.1 共生模式的目标 | 第28-29页 |
2.4.2 共生的模式的组成环节 | 第29-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旧工业建筑展示类改造的原生基础 | 第31-50页 |
3.1 旧工业建筑展示类改造的价值分析 | 第31-34页 |
3.2 旧工业建筑展示类改造的契合要素分析 | 第34-39页 |
3.2.1 建筑要素 | 第34-37页 |
3.2.2 工程要素 | 第37-39页 |
3.3 工业建筑的分类与改造原则 | 第39-41页 |
3.3.1 工业建筑的特征与主要结构类型 | 第39-40页 |
3.3.2 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3.4 展示类改造的分类与设计要求 | 第41-49页 |
3.4.1 展示类改造的类型 | 第41-47页 |
3.4.2 展示类建筑的改造设计要求 | 第47-49页 |
3.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旧工业建筑展示类改造的共生策略 | 第50-69页 |
4.1 改造项目的触发共生 | 第50-53页 |
4.1.1 文化驱动 | 第50-51页 |
4.1.2 触发共生 | 第51-53页 |
4.2 与城市关系重建的共生 | 第53-56页 |
4.2.1 重塑场地环境 | 第53页 |
4.2.2 开放封闭界面 | 第53-54页 |
4.2.3 重构场所精神 | 第54-55页 |
4.2.4 功能混合共生 | 第55-56页 |
4.2.5 结合周边设施发展 | 第56页 |
4.3 建筑物自身改造的共生 | 第56-68页 |
4.3.1 新旧空间的重构共生 | 第56-60页 |
4.3.2 适应展示功能的改造共生 | 第60-65页 |
4.3.3 风格形态的转换共生 | 第65-66页 |
4.3.4 围护体系与结构的整合共生 | 第66-68页 |
4.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基于共生模式的展示类改造实证与探索 | 第69-88页 |
5.1 泰特现代美术馆 | 第69-75页 |
5.1.1 背景信息 | 第69页 |
5.1.2 改造共生模式分析 | 第69-75页 |
5.1.3 小结与启示 | 第75页 |
5.2 深圳华侨城天鹅湖电厂改造 | 第75-87页 |
5.2.1 背景信息 | 第75-76页 |
5.2.2 周边情况与既有建筑调研 | 第76-77页 |
5.2.3 改造目标 | 第77-78页 |
5.2.4 改造共生模式分析 | 第78-86页 |
5.2.5 改造设计体会和反思 | 第86-87页 |
5.3 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
附录 B (天鹅湖电厂周边人群情况调研问卷) | 第95-96页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