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1.2 空气弹簧的发展历程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空气弹簧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空气弹簧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 第15-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空气弹簧系统的组成与基本特性 | 第19-29页 |
2.1 空气弹簧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 第19-25页 |
2.1.1 空气弹簧本体 | 第20-22页 |
2.1.2 附加气室 | 第22页 |
2.1.3 节流装置 | 第22-23页 |
2.1.4 高度控制阀 | 第23-24页 |
2.1.5 差压阀 | 第24-25页 |
2.2 空气弹簧的基本特性 | 第25-27页 |
2.2.1 有效面积 | 第25-26页 |
2.2.2 垂向刚度特性 | 第26-27页 |
2.2.3 固有频率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空气弹簧动力学模型 | 第29-37页 |
3.1 空气弹簧建模方法概述 | 第29-32页 |
3.1.1 等效模型 | 第29页 |
3.1.2 集总参数建模 | 第29-32页 |
3.1.3 基于热力学过程建模 | 第32页 |
3.2 空气弹簧垂向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2-36页 |
3.2.1 空气弹簧本体 | 第33-34页 |
3.2.2 附加气室 | 第34页 |
3.2.3 固定节流孔与管道 | 第34-35页 |
3.2.4 高度控制阀模型 | 第35-36页 |
3.2.5 差压阀模型 | 第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空气弹簧垂向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37-46页 |
4.1 空气弹簧动态特性比较基准 | 第37-39页 |
4.2 不同激励振幅对空气弹簧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 空气弹簧参数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1 管道长度对空气弹簧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40页 |
4.3.2 节流孔直径对空气弹簧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3 附加气室容积对空气弹簧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 热传递系数对空气弹簧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空气弹簧悬挂系统对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影响 | 第46-70页 |
5.1 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5.1.1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6-48页 |
5.1.2 空气弹簧系统模型 | 第48页 |
5.1.3 SIMPACK与Matlab/Simulink的联合仿真 | 第48页 |
5.2 高度阀与差压阀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 第48-54页 |
5.2.1 车辆系统曲线通过概述及评定标准 | 第49-50页 |
5.2.2 带高度阀和差压阀空气弹簧车辆曲线通过分析 | 第50-52页 |
5.2.3 无高度阀和差压阀空气弹簧车辆曲线通过分析 | 第52-54页 |
5.3 高度阀控制方式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5.4 空气弹簧参数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7-65页 |
5.4.1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定标准 | 第57-58页 |
5.4.2 空气弹簧参数对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 | 第58-61页 |
5.4.3 空气弹簧参数对车辆曲线通过的影响 | 第61-65页 |
5.5 热传递系数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5-68页 |
5.5.1 热传递系数对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5.5.2 热传递系数对车辆曲线通过的影响 | 第67-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