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相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同相供电系统结构及可靠性 | 第15-28页 |
2.1 同相供电系统概述 | 第15-16页 |
2.2 同相供电装置原理及结构类型 | 第16-20页 |
2.2.1 同相供电装置原理 | 第16-17页 |
2.2.2 同相供电装置结构类型 | 第17-20页 |
2.3 牵引供电可靠性分析方法 | 第20-26页 |
2.3.1 马尔可夫分析法 | 第20-21页 |
2.3.2 蒙特卡罗分析法 | 第21页 |
2.3.3 故障树分析法 | 第21页 |
2.3.4 贝叶斯可靠性分析法 | 第21-22页 |
2.3.5 GO分析法 | 第22-25页 |
2.3.6 k/n(G)可靠性模型 | 第25-26页 |
2.3.7 可靠性分析方法选用 | 第26页 |
2.4 同相供电系统可靠性分析指标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同相供电装置可靠性分析 | 第28-50页 |
3.1 关键元器件失效率分析 | 第28-32页 |
3.1.1 IGBT失效率 | 第28-29页 |
3.1.2 续流二极管失效率 | 第29-30页 |
3.1.3 直流侧稳压电容失效率 | 第30页 |
3.1.4 二次滤波支路失效率 | 第30-32页 |
3.2 两电平多重化结构同相供电装置可靠性分析 | 第32-44页 |
3.2.1 两电平四重化结构1可靠性分析 | 第32-39页 |
3.2.1.1 装置内部结构及参数设置 | 第33-34页 |
3.2.1.2 直流侧支撑电容的确定 | 第34-36页 |
3.2.1.3 k/n(G)可靠性模型建立 | 第36页 |
3.2.1.4 装置可靠性指标计算 | 第36-39页 |
3.2.2 两电平四重化结构2可靠性分析 | 第39-44页 |
3.2.2.1 装置基本参数设置及模型建立 | 第39-42页 |
3.2.2.2 装置满容量输出可靠指标计算 | 第42-43页 |
3.2.2.3 装置3/4容量输出可靠指标计算 | 第43-44页 |
3.3 多电平结构同相供电装置可靠性分析 | 第44-48页 |
3.3.1 基本拓扑结构设计 | 第44-46页 |
3.3.2 直流侧支撑电容的确定 | 第46页 |
3.3.3 可靠性模型建立及指标计算 | 第46-48页 |
3.4 不同方案同相供电装置可靠性指标对比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同相供电装置可靠性优化 | 第50-61页 |
4.1 两电平结构1同相装置可靠性优化 | 第50-55页 |
4.1.1 变流支路内部增加元件 | 第50-52页 |
4.1.2 装置整体增加备用支路 | 第52-53页 |
4.1.3 不同优化方案结论对比 | 第53-55页 |
4.2 两电平结构2同相装置可靠性优化 | 第55-57页 |
4.3 三电平结构同相装置可靠性优化 | 第57-59页 |
4.4 不同方案优化后可靠性对比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同相供电牵引变电所主接线可靠性评估 | 第61-82页 |
5.1 可维修系统可靠性GO法分析 | 第61-67页 |
5.1.1 相关操作符计算公式 | 第61-64页 |
5.1.2 可维修系统GO法停工相关性 | 第64-65页 |
5.1.3 GO图中共有信号的精确处理 | 第65-66页 |
5.1.4 系统等效故障率和元件故障重要度 | 第66-67页 |
5.2 同相供电变电所主接线可靠性GO法分析 | 第67-77页 |
5.2.1 同相供电变电所主接线可靠性建模 | 第67-71页 |
5.2.2 系统可靠性参数定量分析 | 第71-77页 |
5.3 可靠性分析结果的故障树法验证 | 第77-79页 |
5.4 同相供电系统可靠性提高措施 | 第79-81页 |
5.4.1 同相供电装置可靠性提高措施 | 第79-80页 |
5.4.2 系统可靠性提高措施 | 第80-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