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 (一) 合作学习的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1. 合作学习思想的早期发展 | 第9-10页 |
| 2. 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二) 问题驱动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 问题驱动教学的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2. 问题驱动教学的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三、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 (一) 合作学习 | 第15页 |
| (二) 问题驱动性 | 第15-16页 |
| (三)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 | 第16-17页 |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一) 社会互赖理论 | 第17页 |
| (二) 需要层次理论 | 第17-18页 |
| (三)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页 |
| (四)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8-20页 |
| 五、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20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0页 |
| 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 六、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 (一)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1. 文献法 | 第21页 |
| 2.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 3. 教育的实验研究法 | 第22-23页 |
| 七、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实施流程 | 第23-30页 |
| (一) 合作目标的设计 | 第24页 |
| 1. 知识性目标 | 第24页 |
| 2. 合作性目标 | 第24页 |
| (二) 问题情境的创设 | 第24-26页 |
| 1.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 第25页 |
| 2.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 第25-26页 |
| (三) 合作学习的展开 | 第26-28页 |
| 1. 合作学习的原则 | 第26-27页 |
| 2. 小组的设置 | 第27-28页 |
| (四) 小组成果的总结和评价 | 第28-30页 |
| 1. 小组成果的总结 | 第28-29页 |
| 2. 评价 | 第29-30页 |
| 八、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单元复习课中的实验研究 | 第30-53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 (二)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四) 研究工具 | 第31-33页 |
| 1. 调查问卷 | 第31-32页 |
| 2. 评价量表 | 第32-33页 |
| 3. 试卷 | 第33页 |
| (五)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学单元复习课中的实践案例 | 第33-44页 |
| 1. 必修一第二章“细胞的结构”教学设计 | 第33-37页 |
| 2. 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教学实践 | 第37-44页 |
| (六)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44-53页 |
| 1. 学生生物学问题意识与学习兴趣分析 | 第45-46页 |
| 2. 学生合作能力的分析 | 第46-48页 |
| 3. 学生成绩分析 | 第48-49页 |
| 4. 评价量表分析 | 第49-53页 |
| 九、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 (一)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 1. 提高了学生生物学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 第53页 |
| 2.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 第53页 |
| 3. 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 第53-54页 |
| 4.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54页 |
| (二) 反思与展望 | 第54-56页 |
| 1. 教师的转变 | 第54-55页 |
| 2. 评价机制的完善 | 第55页 |
| 3. 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在其他上课类型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 第59-85页 |
| 附录1 生物学问题意识与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第59-60页 |
| 附录2 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问卷 | 第60-61页 |
| 附录3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培训内容 | 第61-63页 |
| 附录4 合作技能训练基本内容 | 第63-65页 |
| 附录5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评价量表 | 第65-66页 |
| 附录6 测试试卷 | 第66-84页 |
| 附录7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记录表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