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干路交通溢流建模及其仿真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縮略词注释表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1.4.1 交通溢流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4.2 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4.3 论文的基本假设 | 第20页 |
1.5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2章 交通波理论 | 第23-39页 |
2.1 交通波理论概述 | 第23-25页 |
2.1.1 交通波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2.1.2 交通波分析 | 第24-25页 |
2.2 基于流量-密度的冲击波理论 | 第25-29页 |
2.2.1 排队的增长和消散速度 | 第25-26页 |
2.2.2 占有率转折点的识别 | 第26-28页 |
2.2.3 最大和最小排队估计 | 第28-29页 |
2.3 基于排队长度的冲击波理论 | 第29-37页 |
2.3.1 排队长度的获取 | 第29-30页 |
2.3.2 排队增长和消散速度估计 | 第30-31页 |
2.3.3 最大和最小排队估计方法 | 第31-33页 |
2.3.4 仿真分析 | 第33-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交通溢流发生机理建模 | 第39-55页 |
3.1 交通溢流概述 | 第39-42页 |
3.1.1 交通溢流现象描述 | 第39-40页 |
3.1.2 交通溢流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 基于流量的累积的输入输出方法研究 | 第42-46页 |
3.2.1 路口的排队特性 | 第42-43页 |
3.2.2 累积的输入输出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3-45页 |
3.2.3 冲击波理论与累积的输入输出方法比较 | 第45-46页 |
3.3 基于排队消散的累积的输入输出方法研究 | 第46-50页 |
3.3.1 基本思想及实现流程 | 第46页 |
3.3.2 累积的输入输出方法分析 | 第46-49页 |
3.3.3 仿真分析 | 第49-50页 |
3.4 交通溢流发生机理建模 | 第50-53页 |
3.4.1 交通溢流识别方法 | 第50-51页 |
3.4.2 溢流持续时间及平均溢出长度估计 | 第51-52页 |
3.4.3 仿真分析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交通溢流控制建模 | 第55-69页 |
4.1 单点信号配时方法研究 | 第55-61页 |
4.1.1 F·韦伯斯特-B·柯布理论介绍 | 第55-56页 |
4.1.2 信号周期的优化 | 第56页 |
4.1.3 延误及服务水平研究 | 第56-58页 |
4.1.4 实例分析 | 第58-61页 |
4.2 单向绿波协调信号配时方法研究 | 第61-62页 |
4.2.1 相位差概述 | 第61页 |
4.2.2 车流的离散性 | 第61-62页 |
4.3 交通溢流控制方法研究 | 第62-67页 |
4.3.1 交通溢流控制概述 | 第62-63页 |
4.3.2 交通溢流控制建模 | 第63-65页 |
4.3.3 算例分析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69页 |
5.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参与的项目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