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6-43页 |
第一节 俄罗斯学界研究概况 | 第16-25页 |
第二节 西方学界研究概况 | 第25-30页 |
第三节 中国学界研究概况 | 第30-36页 |
第四节 选题依据 | 第36-41页 |
第五节 主要研究方法、理论和学术价值 | 第41-43页 |
第一章 俄罗斯知识分子群体的缘起和演变 | 第43-61页 |
第一节 俄罗斯知识分子溯源 | 第44-47页 |
第二节 俄罗斯知识分子文化意蕴和群体特征 | 第47-53页 |
第三节 俄罗斯“现代知识分子” | 第53-59页 |
一、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说 | 第53-57页 |
二、“后现代的现代性”:异变与传承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二章 新俄罗斯文学中“现代知识分子”形象谱系 | 第61-83页 |
第一节“无望逃离”中的新时代“多余人” | 第62-67页 |
第二节“‘百事’一代”,或欲望俘虏 | 第67-72页 |
第三节 融入人群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 | 第72-79页 |
第四节 守望者,或薪火相传的使者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三章 文明冲突下“现代知识分子”宗教观异变 | 第83-120页 |
第一节 文明的碰撞,宗教信仰的交锋 | 第84-88页 |
第二节 “高加索痕迹”:“现代知识分子”信仰异变风向标 | 第88-94页 |
第三节“现代知识分子”宗教观异变 | 第94-119页 |
一、“现代知识分子”湮灭世界的末世思想 | 第94-108页 |
二、“现代知识分子”弥赛亚意识的消逝 | 第10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四章“现代知识分子”身上栖居的反乌托邦思想 | 第120-169页 |
第一节“现代知识分子”反乌托邦思想探源 | 第121-130页 |
一、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探源 | 第121-124页 |
二、俄罗斯知识分子之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传统 | 第124-128页 |
三、“现代知识分子”反乌托邦情绪高涨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现代知识分子”的反国家乌托邦思想 | 第130-144页 |
一、库兹米奇斯克:倒置的基捷日城 | 第132-139页 |
二、关于人之真谛的叩问 | 第139-144页 |
第三节“现代知识分子”的反消费乌托邦意识 | 第144-157页 |
一、真相不过是虚假的一个瞬间:俄式“景观社会” | 第147-151页 |
二、金钱的力量:“消费乌托邦”的运行动力 | 第151-154页 |
三、完全别样的世界:消费神话后的骇人世界图景 | 第154-157页 |
第四节“现代知识分子”反宗教乌托邦激情 | 第157-168页 |
一、对“苦难拯救世界”的颠覆 | 第158-164页 |
二、对“美拯救世界”的解构 | 第164-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第五章“现代知识分子”传承的虚无主义思想 | 第169-210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虚无主义思想泛滥 | 第169-174页 |
第二节“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虚无主义 | 第174-187页 |
一、超级霸主外衣下的“侏儒” | 第176-178页 |
二、书刊检查制度,精神文化生活的梦魇 | 第178-179页 |
三、“古拉格=苏联=精神病院”的言说 | 第179-186页 |
四、消失在虚空中的苏联 | 第186-187页 |
第三节“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虚无主义 | 第187-196页 |
一、普希金:我们的一切? | 第188-192页 |
二、众声喧哗中的经典落寞 | 第192-196页 |
第四节“现代知识分子”的存在虚无主义 | 第196-208页 |
一、失意与抗争的纠结 | 第197-202页 |
二、一个俄国人的“梦蝶” | 第202-204页 |
三、“我是谁?”的窦疑 | 第204-206页 |
四、“我在哪?”的困惑 | 第206-208页 |
本章小结 | 第208-210页 |
第六章“现代知识分子”体现的后现代思维 | 第210-229页 |
第一节 文化断裂与后现代思想盛行 | 第210-211页 |
第二节“现代知识分子”后现代思想的文学显影 | 第211-228页 |
一、文字的行动:一种解构的激情 | 第211-218页 |
二、智慧的游戏:俄罗斯版《西游记》 | 第218-224页 |
三、无望的逃离:生命存在之悖论 | 第224-2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28-229页 |
敢问路在何方?——结束语 | 第229-233页 |
“现代知识分子”思想谱系 | 第23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234-249页 |
致谢 | 第249-2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