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背景论述 | 第10-11页 |
1.1.2 提出问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5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4.1 川道型城市 | 第16页 |
1.4.2 城市滨河区域 | 第16页 |
1.4.3 河道下沉空间 | 第16-17页 |
1.4.4 景观复兴 | 第17页 |
1.5 基本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7-20页 |
1.5.1 基本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2 逻辑框架 | 第18-20页 |
第2章 城市与县河总体关系研究 | 第20-33页 |
2.1 县域现状概览 | 第20-24页 |
2.1.1 自然条件及川道城市特征 | 第21-22页 |
2.1.4 区域景观资源 | 第22页 |
2.1.5 水文状况 | 第22页 |
2.1.6 文化遗存 | 第22-23页 |
2.1.7 洛南精神与民间传统艺术 | 第23-24页 |
2.2 县河概况 | 第24-25页 |
2.2.1 水文状况 | 第24页 |
2.2.2 动、植物资源 | 第24页 |
2.2.3 水利工程 | 第24-25页 |
2.3 县河与县城发展关系探讨 | 第25-30页 |
2.3.2 县河与县城关系的历史成因 | 第25-27页 |
2.3.3 县河与县城关系探讨 | 第27-30页 |
2.4 问题和挑战 | 第30-32页 |
2.4.1 县河上下游的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 第31页 |
2.4.2 城市纵深方向开发难,空间利用率低 | 第31页 |
2.4.3 管理水平落后导致的城市整体风貌不佳 | 第31页 |
2.4.4 城市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 第31-32页 |
2.5 机遇 | 第32-33页 |
第3章 城市语境下的河道下沉空间问题研究 | 第33-41页 |
3.1 城市河道下沉空间的历史成因 | 第33-34页 |
3.2 河道下沉空间的特性 | 第34-36页 |
3.3 河道下沉空间利用的要点理解 | 第36页 |
3.3.1 关注城市与河道内环境,形成整体关系 | 第36页 |
3.3.2 尺度适配,响应河流过程 | 第36页 |
3.3.3 以人群行为活动作为考量标准 | 第36页 |
3.4 县河下沉空间断面及问题总结 | 第36-38页 |
3.5 县河下沉空间水力学过程探讨 | 第38-40页 |
3.6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设计策略 | 第41-52页 |
4.1 主要矛盾 | 第41-42页 |
4.1.1 县城滨河区域整体改造的诉求与上位规划的矛盾 | 第41页 |
4.1.2 梳理县河开放空间体系的述求与河道下沉空间的矛盾 | 第41页 |
4.1.3 河道内景观改造的诉求与河流过程的矛盾 | 第41-42页 |
4.2 国外案例研究 | 第42-46页 |
4.2.1 首尔清溪川改造 | 第42-43页 |
4.2.2 德国Green Ring in Ladenburg | 第43-44页 |
4.2.3 Gal lego河岸公园恢复 | 第44-46页 |
4.3 设计愿景 | 第46页 |
4.4 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4.5 设计策略 | 第47-52页 |
4.5.1 “文化转译” | 第47-48页 |
4.5.2 “重点带动,有机串联” | 第48-50页 |
4.5.3 “加厚” | 第50-52页 |
第5章 县城滨河区段现状研究及重点范围景观改造 | 第52-97页 |
5.1 划分原则与区段 | 第52-53页 |
5.2 A区段现状及重点范围改造 | 第53-63页 |
5.2.1 A区段内现状分析 | 第53-56页 |
5.2.2 上位规划解读 | 第56页 |
5.2.3 设计定位及范围建议 | 第56-58页 |
5.2.4 西门户重点范围内的景观改造 | 第58-63页 |
5.3 B区段现状及重点范围改造 | 第63-73页 |
5.3.1 B区段内现状分析 | 第63-68页 |
5.3.2 上位规划解读 | 第68页 |
5.3.3 设计定位及范围建议 | 第68-69页 |
5.3.4 八卦塔节点范围内的景观改造 | 第69-73页 |
5.4 C区段现状及重点范围改造 | 第73-85页 |
5.4.1 C区段内现状分析 | 第73-77页 |
5.4.2 上位规划解读 | 第77-78页 |
5.4.3 设计定位及范围建议 | 第78-79页 |
5.4.4 南河大桥节点范围内的景观改造 | 第79-81页 |
5.4.5 洛中节点范围内的景观改造 | 第81-85页 |
5.5 D区段现状及重点范围改造 | 第85-95页 |
5.5.1 D区段内现状分析 | 第85-88页 |
5.5.2 上位规划解读 | 第88-89页 |
5.5.3 设计定位及范围建议 | 第89-90页 |
5.5.4 建陶厂旅游服务核心策划 | 第90-93页 |
5.5.5“洛水吼堂”节点范围内的景观改造 | 第93-95页 |
5.6 分时改造建议 | 第95-97页 |
第6章 县河河道整体规划 | 第97-123页 |
6.1 县河河道综合治理建议 | 第97-102页 |
6.1.1 县河水源问题治理建议 | 第97-100页 |
6.1.2 县河水质问题治理建议 | 第100-102页 |
6.2 河道慢行系统规划 | 第102-117页 |
6.2.1 规划要点 | 第102-103页 |
6.2.2 慢行系统总体规划 | 第103-105页 |
6.2.3 慢行系统分段规划 | 第105-117页 |
6.3 河道内种植规划 | 第117-122页 |
6.3.1 河道内现状植被总体情况 | 第117-118页 |
6.3.2 规划目标 | 第118页 |
6.3.3 风貌控制及种类选取 | 第118-122页 |
6.4 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7章 河道下沉空间深入设计 | 第123-145页 |
7.1 基于慢行系统的河道内设计策略 | 第123-127页 |
7.1.1 堤岸设施多功能化以及差异化 | 第123-125页 |
7.1.2 开发具备“弹性”的河滩 | 第125-126页 |
7.1.3 对河床进行低干预的生态设计 | 第126-127页 |
7.2 基于慢行系统的景观设施类型讨论 | 第127-133页 |
7.2.1 下河台阶 | 第128-129页 |
7.2.2 下河坡道 | 第129页 |
7.2.3 河滩内自行车道 | 第129-130页 |
7.2.4 河滩内人行步道 | 第130页 |
7.2.5 挂壁栈道 | 第130-131页 |
7.2.6 平台 | 第131-132页 |
7.2.7 亲水设施 | 第132-133页 |
7.3 河道内空间景观深入设计 | 第133-144页 |
7.4 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8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45-147页 |
8.1 总结 | 第145页 |
8.2 讨论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49页 |
图表目录 | 第149-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附录A 论文A0图纸 | 第157-16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