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2.1 政策性住房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2.2 政策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区别与联系 | 第13-14页 |
1.3 已有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1 全国政策性住房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2 上海政策性住房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上海政策性住房“政策—规划—建设”历程梳理 | 第18-53页 |
2.1 概述 | 第18-20页 |
2.2 阶段 1(1998—2007):住房商品化背景下、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的政策性住房建设 | 第20-34页 |
2.2.1 社会经济背景(1998—2007) | 第20-22页 |
2.2.2 政策目标 | 第22-25页 |
2.2.3 典型政策性住房基地规划情况 | 第25-31页 |
2.2.4 实施情况 | 第31-33页 |
2.2.5 阶段小结 | 第33-34页 |
2.3 阶段 2(2007—至今):次贷危机救市背景下、调结构重保障的政策性住房建设 | 第34-48页 |
2.3.1 社会经济背景 | 第34-36页 |
2.3.2 政策目标 | 第36-39页 |
2.3.3 典型政策性住房基地规划情况 | 第39-45页 |
2.3.4 实施情况 | 第45-46页 |
2.3.5 阶段小结 | 第46-48页 |
2.4 两个阶段对比小结 | 第48-53页 |
2.4.1 政策目标及规划出发点的转变 | 第48-49页 |
2.4.2 规划技术标准的演变特征 | 第49-52页 |
2.4.3 实施手段的转变 | 第52-53页 |
第3章 整体层面:政策性住房建设的反思 | 第53-68页 |
3.1 模糊的“身份”:是居住区还是城区? | 第53-59页 |
3.1.1 规划目标:定位不统一,基本定位为居住社区或居住组团 | 第53-55页 |
3.1.2 建设规模:远超普通居住区,相当于城乡体系中“中心镇”的规模 | 第55-56页 |
3.1.3 建设标准:低于普通居住区的建设标准 | 第56-58页 |
3.1.4 功能构成:居住为主,与城区相比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不达标 | 第58-59页 |
3.2 非常规的建设过程:政府主导下的非常规城市建设活动 | 第59-60页 |
3.2.1 建设周期上:政策属性主导下的短周期的决策,快速度建设 | 第59-60页 |
3.2.2 建设流程上:无法定流程或无控规覆盖地区的建设活动 | 第60页 |
3.3 压倒性的“协调”角色:单一因素的衡量与综合因素的考量 | 第60-64页 |
3.3.1 对原法定规划的突破 | 第61页 |
3.3.2 后续综合性法定规划的妥协 | 第61-63页 |
3.3.3 非常规协调的反思 | 第63-64页 |
3.4 建设结果 | 第64-68页 |
3.4.1 已有建设对城市的影响:反映并构成了上海市近年来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增量变化 | 第64-65页 |
3.4.2 后续住房性质转变:住房保障体系中房源逐渐流失 | 第65-68页 |
第4章 个体层面:政策性住房建设的反思 | 第68-82页 |
4.1 案例选取原因 | 第68-69页 |
4.2 典型案例研究——顾村基地 | 第69-76页 |
4.2.1 概况 | 第69-70页 |
4.2.2 基地规划建设历程 | 第70-72页 |
4.2.3 建成效果 | 第72-73页 |
4.2.4 规划建设评价 | 第73-76页 |
4.3 典型案例研究——临港基地 | 第76-80页 |
4.3.1 概况 | 第76-77页 |
4.3.2 基地规划建设历程 | 第77-78页 |
4.3.3 规划建设机制 | 第78-79页 |
4.3.4 规划建设的评价 | 第79-80页 |
4.4 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82-8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2-84页 |
5.1.1 上海政策性住房“政策”、“规划”、“建设”的特征 | 第82-83页 |
5.1.2 上海政策性住房“政策—规划—建设”的特征 | 第83-84页 |
5.2 发展建议 | 第84-85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