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6页 |
1.1 锑与锑污染 | 第12-13页 |
1.2 微生物对锑的代谢机制 | 第13-17页 |
1.2.1 微生物对锑的转运 | 第14页 |
1.2.2 微生物对锑的甲基化 | 第14-15页 |
1.2.3 微生物对锑的还原 | 第15-16页 |
1.2.4 微生物对锑的氧化 | 第16-17页 |
1.3 细菌运动与趋化 | 第17-18页 |
1.4 土壤杆菌属 | 第18页 |
1.5 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 | 第18-23页 |
1.5.1 蛋白质组学简介 | 第18-19页 |
1.5.2 蛋白质组学主要的研究技术 | 第19-22页 |
1.5.2.1 双向电泳 | 第19-20页 |
1.5.2.2 免疫共沉淀 | 第20页 |
1.5.2.3 酵母双杂交 | 第20-21页 |
1.5.2.4 蛋白质芯片 | 第21页 |
1.5.2.5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 | 第21-22页 |
1.5.3 微生物蛋白质组学 | 第22-23页 |
1.5.3.1 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2-23页 |
1.5.3.2 逆境胁迫条件下的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3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立体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6.1 本课题研究的立体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23-25页 |
1.6.2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30页 |
2.1.1 实验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26-28页 |
2.1.2 培养基配置及主要成分 | 第28页 |
2.1.3 酶与试剂盒来源 | 第28页 |
2.1.4 其它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28-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40页 |
2.2.1 生长、氧化和抗性实验 | 第30页 |
2.2.2 平板游动法检测细菌对Sb(Ⅲ)的趋化性 | 第30页 |
2.2.3 双向电泳实验操作方法 | 第30-33页 |
2.2.3.1 全细胞蛋白质提取 | 第30-31页 |
2.2.3.2 蛋白质定量(Bradford法) | 第31页 |
2.2.3.3 等电聚焦 | 第31-32页 |
2.2.2.4 SDS-PAGE电泳 | 第32-33页 |
2.2.3.5 硝酸银染色(质谱兼容) | 第33页 |
2.2.3.6 图像扫描及分析 | 第33页 |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第33-35页 |
2.2.4.1 细菌总RNA的抽提 | 第33-34页 |
2.2.4.2 DNase Ⅰ消化总RNA中的DNA | 第34页 |
2.2.4.3 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 | 第34-35页 |
2.2.4.4 荧光定量PCR | 第35页 |
2.2.5 检测细菌Sb(Ⅲ)氧化过程中的H202含量变化 | 第35-36页 |
2.2.6 细菌胞内ATP和NADH的含量检测 | 第36-37页 |
2.2.7 微量热法检测细菌产热量 | 第37-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8页 |
3.1 实验菌株的生长、Sb(Ⅲ)抗性和Sb(Ⅲ)氧化实验 | 第40-42页 |
3.1.1 加Sb(Ⅲ)条件下的生长实验 | 第40-41页 |
3.1.2 Sb(Ⅲ)抗性实验 | 第41页 |
3.1.3 Sb(Ⅲ)氧化实验 | 第41-42页 |
3.2 对Sb(Ⅲ)的趋化性实验 | 第42-44页 |
3.3 预测菌株GW4中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量 | 第44-45页 |
3.4 双向电泳结果 | 第45-48页 |
3.5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类 | 第48-50页 |
3.6 Sb(Ⅲ)氧化表型分析 | 第50-52页 |
3.6.1 荧光定量PCR检测Sb(Ⅲ)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0-51页 |
3.6.2 Sb(Ⅲ)氧化过程中胞内H_2O_2含量检测 | 第51-52页 |
3.7 能量代谢 | 第52-57页 |
3.7.1 荧光定量PCR检测碳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2-54页 |
3.7.2 胞内NADH和ATP含量检测 | 第54-55页 |
3.7.3 微量热法检测菌株的微量热 | 第55-57页 |
3.8 其它代谢 | 第57-58页 |
4 总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5 研究的创新性和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