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PPP项目VFM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2-34页 |
2.1 PPP的定义、内涵及优势 | 第22-25页 |
2.1.1 PPP的定义 | 第22-23页 |
2.1.2 PPP的内涵及优势 | 第23-25页 |
2.2 PPP组织结构及适用特点 | 第25-30页 |
2.2.1 PPP组织机构的设置 | 第25-26页 |
2.2.2 投融资模式对比分析 | 第26-28页 |
2.2.3 高速公路融资模式优选 | 第28-30页 |
2.2.4 PPP模式应用的难点 | 第30页 |
2.3 VFM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33页 |
2.3.1 VFM的概念 | 第30-32页 |
2.3.2 PSC的概念 | 第32页 |
2.3.3 各国(地区)VFM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PPP项目VFM评价模型构建 | 第34-44页 |
3.1 VFM理论模型和评价流程 | 第34-36页 |
3.1.1 VFM理论模型 | 第34-35页 |
3.1.2 VFM评价流程 | 第35-36页 |
3.2 PSC的计算步骤 | 第36-37页 |
3.3 PSC的组成部分 | 第37-43页 |
3.3.1 初始PSC | 第37-38页 |
3.3.2 竞争中立调整 | 第38-42页 |
3.3.3 可转移风险和保留风险 | 第42-43页 |
3.4 VFM模型参数确定的难点 | 第43页 |
3.4.1 初始PSC | 第43页 |
3.4.2 风险量化 | 第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PPP项目风险量化体系分析 | 第44-60页 |
4.1 高速公路PPP项目特点 | 第44页 |
4.2 高速公路PPP项目风险因素分类 | 第44-46页 |
4.2.1 系统性风险 | 第45页 |
4.2.2 非系统性风险 | 第45-46页 |
4.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PPP项目风险识别 | 第46-48页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PPP项目风险评估 | 第48-51页 |
4.5 基于集值统计法的风险发生概率计算 | 第51-53页 |
4.6 基于博弈分析的PPP项目风险分担 | 第53-58页 |
4.6.1 风险分担谈判的博弈分析 | 第53-55页 |
4.6.2 风险分担问卷设计 | 第55页 |
4.6.3 构建风险共担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 第55-57页 |
4.6.4 对贴现因子的分析 | 第57-58页 |
4.7 高速公路PPP项目风险控制 | 第58-5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案例应用 | 第60-74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60-61页 |
5.2 计算初始PSC和竞争中立 | 第61-64页 |
5.2.1 计算初始PSC | 第61-63页 |
5.2.2 计算竞争中立调整 | 第63-64页 |
5.3 计算转移风险和保留风险 | 第64-72页 |
5.3.1 识别风险因素 | 第64-66页 |
5.3.2 评估风险因素 | 第66-69页 |
5.3.3 计算风险发生概率 | 第69-70页 |
5.3.4 确定风险承担主体 | 第70页 |
5.3.5 计算风险值 | 第70-72页 |
5.3.6 风险定量分析 | 第72页 |
5.4 计算VFM | 第72-73页 |
5.5 VFM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附录B:高速公路项目风险内容调查问卷 | 第83-85页 |
文献综述 | 第8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详细摘要 | 第96-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