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不同碳源对丝状菌种群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工艺介绍第13-14页
        1.2.1 A2/O工艺第13-14页
        1.2.2 倒置A2/O工艺第14页
    1.3 污泥膨胀理论第14-16页
        1.3.1 动力学选择理论第14-15页
        1.3.2 扩散选择理论第15页
        1.3.3 贮存选择理论第15页
        1.3.4 一氧化氮理论第15-16页
        1.3.5 饥饿假说理论第16页
        1.3.6 积累—再生假说第16页
    1.4 污泥膨胀因素第16-19页
        1.4.1 进水水质第16-17页
        1.4.2 营养物质第17页
        1.4.3 pH第17-18页
        1.4.4 温度第18页
        1.4.5 溶解氧第18页
        1.4.6 污泥负荷(F/M)第18-19页
        1.4.7 污泥龄第19页
    1.5 丝状菌分类及鉴定方法第19-22页
        1.5.1 分类方法第20页
        1.5.2 传统鉴定方法第20页
        1.5.3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0-22页
    1.6 微丝菌相关研究第22-23页
    1.7 碳源分类第23-24页
    1.8 控制措施第24页
    1.9 研究内容第24-26页
        1.9.1 实际污水厂中进水碳源组分与丝状菌种群动态间关系第24-25页
        1.9.2 实验室模拟碳源组分与优势丝状菌动态间关系第25-26页
第2章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第26-34页
    2.1 仪器设备及试剂第26-28页
    2.2 主要仪器设备第28-29页
    2.3 主要试剂第29-30页
    2.4 分析方法第30-33页
        2.4.1 水质指标及污泥指标测定第30页
        2.4.2 VFA的测定第30-31页
        2.4.3 LCFA的测定第31页
        2.4.4 镜检方法第31-32页
        2.4.5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2-33页
    2.5 接种污泥第33-34页
第3章 实际污水厂进水碳源组分分析第34-43页
    3.1 实际进水中VFA分析第34-36页
    3.2 LCFA检测分析第36-37页
    3.3 污泥性状分析第37-39页
    3.4 关键碳源组分与丝状菌种群动态间关系第39-41页
    3.5 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油酸对M.parvicella生长的影响第43-51页
    4.1 反应器污染物去除分析第43-46页
    4.2 丝状菌种群动态变化第46-49页
    4.3 油酸含量与M.parvicella的关系第49-50页
    4.4 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5.1 结论第51-52页
    5.2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0页
致谢第60-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众筹投资者保护制度研究
下一篇:沛县农商银行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