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18-19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1.4.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9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融资效率理论概述 | 第21-26页 |
2.1 融资效率理论 | 第21-23页 |
2.1.1 融资效率 | 第21页 |
2.1.2 传统融资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2.1.3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 | 第22-23页 |
2.2 企业融资效率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23-24页 |
2.2.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单一因素评价方法 | 第23页 |
2.2.2 回归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23-24页 |
2.3 融资效率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新三板融资的现实分析 | 第26-33页 |
3.1 我国新三板融资的一般描述 | 第26-30页 |
3.1.1 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1.2 2015年我国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概况 | 第27-28页 |
3.1.3 我国新三板市场融资成交情况 | 第28-29页 |
3.1.4 2015年新三板定向增资、相对估值、转板概况 | 第29-30页 |
3.2 新三板融资的制约因素 | 第30-32页 |
3.2.1 企业规模、资本结构 | 第30-31页 |
3.2.2 融资成本、融资风险 | 第31页 |
3.2.3 资金利用率、企业自由度、企业的盈利能力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我国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 第33-44页 |
4.1 DEA分析模型介绍 | 第33-35页 |
4.1.1 DEA分析模型介绍 | 第33-34页 |
4.1.2 DEA模型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4.2 样本数据、模型评价指标选取 | 第35-38页 |
4.2.1 样本公司的选取 | 第35-36页 |
4.2.2 模型评价指标选取 | 第36-38页 |
4.3 数据分析(样本的DEA结果分析) | 第38-43页 |
4.3.1 融资效率值划分标准 | 第38页 |
4.3.2 样本公司融资效率值的整体分析 | 第38-39页 |
4.3.3 样本公司融资效率值的分布情况分析 | 第39-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提高我国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44-49页 |
5.1 微观层面 | 第44-45页 |
5.1.1 不断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益 | 第44-45页 |
5.1.2 加快提高科技水平,调整中小企业发展方式 | 第45页 |
5.2 宏观层面 | 第45-48页 |
5.2.1 切实增强新三板流动性,完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 第45-46页 |
5.2.2 逐步推进新三板分层,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 第46页 |
5.2.3 适时推出注册制、改革做市商制度、推进市场化 | 第46-48页 |
5.2.4 完善退出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 第48页 |
5.3 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1、 结论 | 第49页 |
2、 展望 | 第49-50页 |
附录一 | 第50-54页 |
附录二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