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关于法治精神的一般理论 | 第19-27页 |
(一) 法治精神的核心要素及其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 法治精神的核心要素 | 第19-21页 |
2. 法治精神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二) 法治精神的几个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1. 法治精神与法治文化 | 第22-23页 |
2. 法治精神与法治意识 | 第23页 |
3. 法治精神与法治理念 | 第23-25页 |
(三) 思想政治学科下法治精神教育的突出特征 | 第25-27页 |
1. 鲜明的政治性 | 第25页 |
2. 突出的思想性 | 第25-26页 |
3. 生动的实践性 | 第26-27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法治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 第27-31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发展的必要内容 | 第27页 |
(二)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路径 | 第27-29页 |
(三) 培养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四) 实现高中生现代化人格的主要渠道 | 第30-31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法治精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41页 |
(一) 高中生法治精神教育现状及其主要问题分析 | 第31-36页 |
1. 了解一定法治知识,但总体上比较匮乏 | 第31-32页 |
2. 具有一定法治意识,并未达到法治精神高度 | 第32-35页 |
3. 法治情感比较淡薄,法治信任感较弱 | 第35-36页 |
4. 学校法治教育为主,法治教学实际问题突出 | 第36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法治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1. 部分教师法治素养较弱 | 第36-38页 |
2. 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 第38页 |
3. 方法缺乏一定针对性 | 第38-39页 |
4. 评价体系比较滞后 | 第39-41页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精神教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 第41-53页 |
(一) 理论路径:积极探索法治精神教育的理论路径 | 第41-43页 |
1. 基于新课标“三维目标”教育路径的构建 | 第41-42页 |
2. 根据德育养成规律理论模型的重建 | 第42-43页 |
(二) 师资基础:建立教师法治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 第43-45页 |
1. 转变高中政治教师法治教育观念 | 第43-44页 |
2. 形成教师队伍法治培训的长效机制 | 第44-45页 |
(三) 课程支撑: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法治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开发 | 第45-47页 |
1. 国家与地方、校本法治课程相结合 | 第45-46页 |
2. 法治理论课程与法治实践课程相结合 | 第46-47页 |
3. 实体法治课程与网络法治课程相结合 | 第47页 |
(四) 方法推进: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精神教育方法的新探索 | 第47-51页 |
1. 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相配合的教育方法 | 第47-49页 |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 第49-51页 |
(五) 质量保障:完善基于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法治精神教育评价体系 | 第51-53页 |
1.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评价模式及其价值导向作用 | 第51-52页 |
2. 动态把控中注重对法治教育内容的考核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