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1-16页 |
1.1.1 国外的幼小衔接 | 第12-14页 |
1.1.2 我国幼小衔接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的趋势 | 第14-15页 |
1.1.3 成都幼小衔接校园环境衔接的现状及发展的趋势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3 研究的预期成果 | 第18-19页 |
1.4 课题的创新性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2“K—2”学制下教学空间使用主体特征 | 第21-29页 |
2.1 生理特征 | 第21-22页 |
2.2 心理特征 | 第22-24页 |
2.3 行为特征及活动需求 | 第24-26页 |
2.4 色彩需求 | 第26-27页 |
2.5 环境需求 | 第27-29页 |
3 成都“K—2”学制下教学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基础条件分析 | 第29-33页 |
3.1 我国教育政策与“K—2”学制的矛盾统一 | 第29-30页 |
3.2 成都“K—2”学制下教学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初露 | 第30页 |
3.3 成都的教育基础条件 | 第30-33页 |
4 成都“K—2”学制下教学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营造方式 | 第33-50页 |
4.1“K—2”学制下教学空间的区域选择和关于区域规划研究分析 | 第33-37页 |
4.1.1“K—2”学制下教学空间的规划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4.1.2“K—2”学制下教学空间的规划的选址原则 | 第34-35页 |
4.1.3“K—2”学制下教学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 | 第35-37页 |
4.2“K—2”学制下教学空间的规划的室外活动空间营造 | 第37-42页 |
4.3“K—2”学制下教学空间的规划的步行道路与营造休息区域 | 第42-48页 |
4.3.1“K—2”学制下教学空间规划的道路步行系统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4.3.2“K—2”学制下教学空间规划的道路步行系统及设计 | 第44-45页 |
4.3.3“K—2”学制下教学空间规划的休憩空间设计原则 | 第45页 |
4.3.4“K—2”学制下教学空间规划对休息空间的设计 | 第45-46页 |
4.3.5 绿化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 第46-47页 |
4.3.6 绿化空间植物的规划设计及对其样式的选择 | 第47-48页 |
4.4“K—2”学制下教学空间规划中灯光设计 | 第48-50页 |
4.4.1 关于校园采光的特性研究分析 | 第48页 |
4.4.2 K—2”学制下教学空间规划中灯光营造方式 | 第48-50页 |
5 成都地区“K—2”学制下教学空间景观规划概念设计 | 第50-59页 |
5.1 设计原则与理念 | 第50-51页 |
5.1.1 设计原则 | 第50页 |
5.1.2 设计理念 | 第50-51页 |
5.2 项目定位 | 第51-52页 |
5.2.1 成都幼小环境衔接项目现状 | 第51页 |
5.2.2 区位分析 | 第51页 |
5.2.3 校园的规划细节分析 | 第51-52页 |
5.2.4 被项目的定位方向 | 第52页 |
5.3 校园场地的区域状况分析 | 第52-53页 |
5.3.1 校园区域的气候现状 | 第52-53页 |
5.3.2 竖向与消防分析 | 第53页 |
5.4 校园的总体布局 | 第53-55页 |
5.4.1 校园的功能区域分析 | 第53页 |
5.4.2 校园的交通分析 | 第53-54页 |
5.4.3 校园植被的种植设计分析 | 第54页 |
5.4.4 校园的照明设计分析 | 第54-55页 |
5.5 分区设计 | 第55-59页 |
5.5.1 感官花园设计 | 第55页 |
5.5.2 校园中休闲区和学生互动交流区 | 第55-56页 |
5.5.3 校园公共区域场地设计 | 第56-57页 |
5.5.4 校园的景观小品设计 | 第57-59页 |
6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