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者自身与课题的关系 | 第9页 |
(二)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一)国内文献 | 第10-12页 |
(二)国外文献 | 第12页 |
三、关键词解释 | 第12-14页 |
(一)村官与大学生村官 | 第12-13页 |
(二)大学生村官管理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安排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论文框架 | 第15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东海县大学生村官管理发展与现状 | 第17-21页 |
一、研究样本介绍 | 第17页 |
二、县探索选聘大学生村官 | 第17-18页 |
三、市县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 | 第18页 |
四、省统一选聘大学生村官 | 第18-19页 |
五、东海县大学生村官管理现状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9页 |
一、大学生村官管理相关政策不完善 | 第21-23页 |
(一)宏观政策保障性不强 | 第21-22页 |
(二)县级政策激励性不强 | 第22-23页 |
二、管理主体履行管理责任不到位 | 第23-26页 |
(一)县级部门监管不到位 | 第23页 |
(二)镇级直接管理责任不到位。 | 第23-26页 |
(三)村级配合管理责任不到位 | 第26页 |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不利于管理的因素 | 第26-27页 |
(一)扎根基层的热情不髙、决心不大 | 第26-27页 |
(二)基层工作能力的不足 | 第27页 |
(三)自我角色的认知不清 | 第27页 |
四、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大学生村官出现以下情况 | 第27-29页 |
(一)长期“游离”不在岗 | 第27页 |
(二)上班出工不出力 | 第27-28页 |
(三)大学生村官被乡镇借调使用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29-35页 |
一、县级部门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管力度和政策激励 | 第29-30页 |
(一)县级组织人事部门加大对乡镇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监督 | 第29-30页 |
(二)县级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激励 | 第30页 |
(三)建立“优进劣退”的渠道 | 第30页 |
二、乡镇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 | 第30-32页 |
三、县乡联动加强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 第32-33页 |
(一)做实日常考核 | 第32页 |
(二)做细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 第32-33页 |
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效果 | 第33-35页 |
(一)加强大学生村官文化建设的原因 | 第33-34页 |
(二)大学生村官文化建设主抓内容 | 第34-3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