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1.1 时代呼唤地域性景观 | 第7页 |
| 1.2 山地公园的地域性 | 第7-8页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8-12页 |
| 1.3.1 地域性景观 | 第8-10页 |
| 1.3.2 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 第10-12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2. 景观的地域性 | 第14-21页 |
| 2.1 地域特色 | 第14页 |
| 2.2 景观地域性 | 第14-15页 |
| 2.3 景观地域性的意义 | 第15页 |
| 2.4 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 | 第15-20页 |
| 2.4.1 从地域的自然特征出发 | 第15-18页 |
| 2.4.2 从地域的文化特征出发 | 第18-20页 |
| 2.5 小结 | 第20-21页 |
| 3. 四川地区及四川地区山地的地域性分析 | 第21-27页 |
| 3.1 四川地区山地自然特征 | 第21-22页 |
| 3.2 四川地区文化特色概述 | 第22-23页 |
| 3.3 四川地区山地传统建筑及园林的地域性特征 | 第23-25页 |
| 3.4 四川地区山地公园地域性景观设计要点 | 第25-27页 |
| 4. 优秀案例分析 | 第27-42页 |
| 4.1 历史记忆:越南芽庄市The Hut | 第27-29页 |
| 4.2 场所和地域精神: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 | 第29-32页 |
| 4.3 地域自然特征:澳大利亚花园 | 第32-34页 |
| 4.4 地域文化特征: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七个院子) | 第34-38页 |
| 4.5 山地公园:陕西秦岭悠然山风景区核心区 | 第38-41页 |
| 4.6 小结 | 第41-42页 |
| 5. 项目背景与基础分析 | 第42-46页 |
| 5.1 设计背景 | 第42-43页 |
| 5.2 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 5.2.1 现状有利条件 | 第43页 |
| 5.2.2 现状不利条件 | 第43-44页 |
| 5.3 上位规划解读 | 第44-45页 |
| 5.4 设计目标 | 第45页 |
| 5.5 设计定位 | 第45页 |
| 5.6 设计依据 | 第45-46页 |
| 6. 设计原则与主题理念 | 第46-48页 |
| 6.1 设计原则 | 第46页 |
| 6.2 景观结构与主题 | 第46-47页 |
| 6.3 理念 | 第47-48页 |
| 7. 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 | 第48-50页 |
| 7.1 功能布局 | 第48页 |
| 7.2 入口区(面积3.03公顷) | 第48-49页 |
| 7.3 管理区(面积0.26公顷) | 第49页 |
| 7.4 平原游览区(面积11.34公顷) | 第49页 |
| 7.5 茶山区(面积4.60公顷) | 第49页 |
| 7.6 谷地游览区(面积6.55公顷) | 第49-50页 |
| 7.7 山林保护区(面积5.75公顷) | 第50页 |
| 8. 专项规划 | 第50-61页 |
| 8.1 竖向设计 | 第50-51页 |
| 8.1.1 地形设计 | 第50页 |
| 8.1.2 水系统规划 | 第50-51页 |
| 8.2 交通系统规划 | 第51-52页 |
| 8.3 建筑规划设计 | 第52-54页 |
| 8.3.1 四川民俗展览馆设计 | 第52-54页 |
| 8.4 植被规划设计 | 第54-58页 |
| 8.4.1 植物设计原则 | 第54-55页 |
| 8.4.2 植物景观特色 | 第55-56页 |
| 8.4.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 第56-57页 |
| 8.4.4 主要植物选择 | 第57-58页 |
| 8.5 地域特色设计专项 | 第58-59页 |
| 8.5.1 四川茶文化 | 第58页 |
| 8.5.2 川酒金花广场 | 第58页 |
| 8.5.3 石材选择 | 第58-59页 |
| 8.6 服务设施规划 | 第59-61页 |
| 9.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个人简介 | 第64-65页 |
| 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件 Ⅰ:植物表 | 第67-72页 |
| 附件 Ⅱ:《双秀谷公园规划设计图纸》 | 第72-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