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网冗余CAN-以太网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概述 | 第13-14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架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CAN总线与以太网概述 | 第19-27页 |
2.1 CAN总线概述 | 第19-22页 |
2.1.1 CAN介绍 | 第19页 |
2.1.2 CAN总线技术特点 | 第19-20页 |
2.1.3 CAN总线的位仲裁技术 | 第20-21页 |
2.1.4 CAN报文格式 | 第21-22页 |
2.2 以太网技术概述 | 第22-26页 |
2.2.1 以太网介绍 | 第22页 |
2.2.2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2.3 IEEE 802.3网络标准 | 第23-24页 |
2.2.4 CSMA/CD技术 | 第24-25页 |
2.2.5 以太网的帧格式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CAN-以太网网关设备的总体设计 | 第27-32页 |
3.1 系统设计概述 | 第27页 |
3.2 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案 | 第27-30页 |
3.3 网关的模型 | 第30-31页 |
3.4 软件设计架构 | 第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组成分析及设计 | 第32-44页 |
4.1 系统硬件组成结构 | 第32-35页 |
4.1.1 ARM处理器STM32F407 | 第32-33页 |
4.1.2 电源电路 | 第33-34页 |
4.1.3 调试接口设计 | 第34-35页 |
4.2 以太网接口研究及设计 | 第35-37页 |
4.2.1 以太网控制器结构和功能 | 第35-36页 |
4.2.2 以太网接口电路 | 第36-37页 |
4.3 CAN总线接口研究与设计 | 第37-43页 |
4.3.1 CAN总线接口概述 | 第37-39页 |
4.3.2 CAN总线收发器主要特点及引脚功能 | 第39-40页 |
4.3.3 CAN总线收发器的工作模式和控制逻辑 | 第40-42页 |
4.3.4 CAN总线接口电路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验测试结果 | 第44-69页 |
5.1 FreeRTOS系统概述 | 第44页 |
5.2 FreeRTOS系统的移植 | 第44-45页 |
5.3 CAN总线模块软件设计 | 第45-49页 |
5.3.1 CAN总线模块初始化 | 第45-47页 |
5.3.2 CAN总线数据的发送 | 第47-48页 |
5.3.3 CAN总线数据的接收 | 第48-49页 |
5.4 以太网模块软件设计 | 第49-55页 |
5.4.1 以太网控制器的初始化 | 第49-50页 |
5.4.2 以太网数据的发送 | 第50-53页 |
5.4.3 以太网数据的接收 | 第53-55页 |
5.5 网关转换协议的设计 | 第55-62页 |
5.5.1 协议格式设计 | 第55-56页 |
5.5.2 双网冗余协议工作原理 | 第56-59页 |
5.5.3 冗余协议功能设计与实现方案 | 第59-62页 |
5.6 软件设计流程 | 第62-64页 |
5.7 系统测试与实验结果 | 第64-68页 |
5.7.1 测试环境 | 第64页 |
5.7.2 系统调试 | 第64-65页 |
5.7.3 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65-6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