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基于地质雷达的岩溶地区公路隧道超前探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6页
        1.2.1 地质雷达探测识别第15-22页
        1.2.2 隧道灾害规模与等级分析第22-25页
        1.2.3 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第25-2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6-29页
第二章 地质雷达探测基本理论第29-50页
    2.1 电磁波传播基本特征第29-35页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第29-30页
        2.1.2 介质本构关系第30-31页
        2.1.3 电磁波传播速度第31-32页
        2.1.4 电磁波的吸收损耗第32-35页
        2.1.5 电磁色散第35页
    2.2 地质雷达探测基本原理第35-39页
        2.2.1 基本原理第35-38页
        2.2.2 数据采集与显示第38-39页
    2.3 地质雷达数据后处理技术第39-46页
        2.3.1 背景去除第39-41页
        2.3.2 滤波处理第41-43页
        2.3.3 反褶积处理第43-44页
        2.3.4 克西霍夫偏移第44-45页
        2.3.5 道间平衡处理第45-46页
        2.3.6 道内平衡处理第46页
    2.4 地质雷达数据后处理一般软件第46-48页
        2.4.1 RADAN专用软件第46-48页
        2.4.2 MATLAB通用软件第48页
    2.5 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不良地质体地质雷达现场探测第50-97页
    3.1 概述第50-51页
    3.2 依托工程概况第51-52页
    3.3 探测适用性分析第52-57页
        3.3.1 理论分析第52-54页
        3.3.2 适用性评价第54-56页
        3.3.3 探测原则第56-57页
    3.4 边墙位置近距离不良地质体探测第57-64页
        3.4.1 电磁衰减与足印限制第58-59页
        3.4.2 探测方法第59-62页
        3.4.3 应用实例第62-64页
    3.5 边墙位置远距离不良地质体探测第64-71页
        3.5.1 增益原理第64-65页
        3.5.2 增益方式选择第65-66页
        3.5.3 探测方法第66-69页
        3.5.4 应用实例第69-71页
    3.6 掌子面内小目标体探测第71-75页
        3.6.1 分辨率限制分析第71-73页
        3.6.2 探测方法第73-74页
        3.6.3 应用实例第74-75页
    3.7 破碎带含水率无损预测第75-82页
        3.7.1 方法比选第76-77页
        3.7.2 理论分析第77页
        3.7.3 实例与验证第77-81页
        3.7.4 岩样采集范围确定第81-82页
    3.8 探测成果第82-96页
        3.8.1 探测介绍第82-84页
        3.8.2 不良地质与灾害实例第84-96页
    3.9 小结第96-97页
第四章 不良地质体地质雷达波形与图像特征及判读标准第97-129页
    4.1 概述第97-98页
    4.2 强弱反射与低频特征界定第98-102页
        4.2.1 分析方法第98-99页
        4.2.2 分析结果与特征界定第99-102页
    4.3 空腔型溶洞波形特征第102-107页
        4.3.1 掌子面内空腔型溶洞第102-105页
        4.3.2 全空腔型溶洞波形特征第105-107页
    4.4 填充型溶洞波形特征第107-112页
        4.4.1 填充体影响分析第107-108页
        4.4.2 溶洞波形特征第108-112页
    4.5 富水破碎带波形特征第112-115页
        4.5.1 波形特征分析第112-113页
        4.5.2 波形特征第113-115页
    4.6 不同风化程度灰岩的波形特征第115-121页
        4.6.1 微~中风化灰岩波形特征第115-117页
        4.6.2 强风化灰岩波形特征第117-121页
    4.7 地质雷达图像特征提取与判读第121-127页
        4.7.1 算法选择第121-122页
        4.7.2 Contourlet变换理论第122-123页
        4.7.3 K-MEANS++算法理论第123页
        4.7.4 Contourlet变换与特征提取第123-127页
    4.8 小结第127-129页
第五章 隧道不良地质体施工安全距离与灾害规模分析第129-161页
    5.1 概述第129页
    5.2 岩层失稳机理分析第129-130页
    5.3 安全距离分析方法第130-131页
    5.4 溶洞安全距离分析第131-138页
        5.4.1 模拟假定第131-132页
        5.4.2 洞顶位置溶洞安全距离分析第132-137页
        5.4.3 侧面和隧底位置溶洞安全距离分析第137-138页
    5.5 破碎带安全距离分析第138-141页
        5.5.1 模拟假定第138-139页
        5.5.2 模型建立第139页
        5.5.3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139-141页
    5.6 不良地质体规模与灾害等级第141-159页
        5.6.1 溶洞规模判断第142-144页
        5.6.2 破碎带规模判断第144-148页
        5.6.3 涌水量预测第148-154页
        5.6.4 塌方预测第154-158页
        5.6.5 灾害等级划分第158-159页
    5.7 小结第159-161页
第六章 工程实例第161-175页
    6.1 工程概况第161-162页
    6.2 不良地质体超前探测与解译判读第162-167页
        6.2.1 YK47+540~510段第162-165页
        6.2.2 YK47+270~240段第165-167页
    6.3 施工地质灾害防治第167-174页
        6.3.1 YK47+540~510段第167-169页
        6.3.2 YK47+270~240段第169-174页
    6.4 小结第174-17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75-179页
    7.1 主要结论第175-177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77页
    7.3 展望第177-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8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的动力响应及损伤评估
下一篇:铁锰复合氧化物催化氧化去除地下水中氨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