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邻近基坑开挖卸荷时地铁区间隧道变形简介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开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基坑开挖卸荷时周边土体变形综述 | 第13-14页 |
1.3.3 邻近基坑开挖卸荷时地铁区间隧道变形综述 | 第14-15页 |
1.3.4 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概述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邻近基坑开挖引起地铁隧道变形基本理论 | 第17-42页 |
2.1 开挖引起的土体内附加应力求解 | 第17-19页 |
2.2 开挖引起的土体内附加位移计算 | 第19-28页 |
2.2.1 坑外土体沉降 | 第20-25页 |
2.2.2 坑外土体位移 | 第25-28页 |
2.3 隧道纵向变形计算 | 第28-31页 |
2.3.1 等效抗弯刚度 | 第29页 |
2.3.2 附加应力求解 | 第29-31页 |
2.4 隧道纵向位移方程求解 | 第31-40页 |
2.4.1 基本假定 | 第31-32页 |
2.4.2 盾构隧道挠曲微分方程 | 第32-33页 |
2.4.3 附加应力法求解地基梁挠曲微分方程 | 第33-37页 |
2.4.4 附加位移法求解粱挠曲线微分方程 | 第37-40页 |
2.5 解析方法的缺陷与不足 | 第40-42页 |
2.5.1 附加应力法 | 第40-41页 |
2.5.2 附加位移法 | 第41-42页 |
第3章 邻近基坑开挖时既有隧道的变形响应数值分析 | 第42-67页 |
3.1 FLAC3D软件简介 | 第42页 |
3.2 计算原理 | 第42页 |
3.3 数学模型 | 第42-44页 |
3.4 模型概况 | 第44-47页 |
3.4.1 工程概况 | 第44-45页 |
3.4.2 模型介绍 | 第45页 |
3.4.3 基坑支护结构 | 第45-46页 |
3.4.4 土体 | 第46-47页 |
3.4.5 隧道衬砌 | 第47页 |
3.5 数值计算分析 | 第47-53页 |
3.5.1 基坑开挖过程模拟 | 第48页 |
3.5.2 围护结构侧向变形 | 第48-50页 |
3.5.3 坑底隆起 | 第50-51页 |
3.5.4 地铁隧道变形 | 第51-53页 |
3.6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3-65页 |
3.6.1 坑顶超载的影响 | 第54-55页 |
3.6.2 土层性质影响 | 第55-58页 |
3.6.3 基坑围护结构影响 | 第58-61页 |
3.6.4 隧道埋深影响 | 第61-62页 |
3.6.5 隧道与围护结构水平间距 | 第62-63页 |
3.6.6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3-6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地铁区间隧道变形控制与加固 | 第67-88页 |
4.1 地铁变形控制与加固概述 | 第67页 |
4.2 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标准 | 第67-70页 |
4.3 基坑开挖卸荷控制 | 第70-79页 |
4.3.1 分区段开挖 | 第71-77页 |
4.3.2 压重堆载 | 第77-78页 |
4.3.3 加撑 | 第78-79页 |
4.4 被动区土体加固 | 第79-82页 |
4.5 提高盾构截面刚度 | 第82-83页 |
4.6 其他隧道变形控制方法简介 | 第83-85页 |
4.6.1 门式抗浮结构 | 第83-84页 |
4.6.2 深层搅拌法 | 第84页 |
4.6.3 降水固结法 | 第84-85页 |
4.6.4 盾构隧道截面下方设置抗拔桩 | 第85页 |
4.7 综合控制 | 第85-8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5.1 结论 | 第88-89页 |
5.2 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