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横臂独立悬架的虚拟设计与仿真分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悬架的数学建模及特性分析 | 第16-29页 |
2.1 悬架介绍 | 第16-17页 |
2.2 数学建模及运动学特性分析 | 第17-28页 |
2.2.1 A点坐标的确定 | 第18-19页 |
2.2.2 车轮转向后各点位置确定 | 第19-21页 |
2.2.3 车轮总成的平动 | 第21-22页 |
2.2.4 主销位置及其关键坐标点的确定 | 第22-24页 |
2.2.5 转向横拉杆的干涉作用 | 第24-26页 |
2.2.6 Matlab模型仿真 | 第26-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悬架的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 第29-40页 |
3.1 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及其软件介绍 | 第29-31页 |
3.1.1 理论介绍 | 第29-30页 |
3.1.2 ADAMS软件及Car模块介绍 | 第30-31页 |
3.2 前悬架的动力学建模 | 第31-34页 |
3.2.1 建模前的简化与假设 | 第31-32页 |
3.2.2 硬点的建立 | 第32-33页 |
3.2.3 前悬架总成的创建 | 第33-34页 |
3.3 悬架的运动学分析 | 第34-39页 |
3.3.1 前轮前束角 | 第35页 |
3.3.2 车轮外倾角 | 第35-36页 |
3.3.3 主销后倾角 | 第36-37页 |
3.3.4 主销内倾角 | 第37-38页 |
3.3.5 悬架刚度 | 第38页 |
3.3.6 转向角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整车操纵性与平顺性分析 | 第40-57页 |
4.1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4.1.1 前后悬架子系统模型 | 第40页 |
4.1.2 转向子系统模型 | 第40-41页 |
4.1.3 轮胎模型 | 第41-42页 |
4.1.4 车身模型 | 第42页 |
4.1.5 道路模型 | 第42页 |
4.1.6 整车模型 | 第42-43页 |
4.2 整车操纵性分析 | 第43-48页 |
4.2.1 蛇行仿真试验 | 第43-45页 |
4.2.2 阶跃转向仿真试验 | 第45-46页 |
4.2.3 角脉冲仿真试验 | 第46-47页 |
4.2.4 回正性仿真试验 | 第47-48页 |
4.3 整车平顺性分析 | 第48-56页 |
4.3.1 平顺性评价指标 | 第49-50页 |
4.3.2 随机路面的生成 | 第50-52页 |
4.3.3 随机路面仿真试验 | 第52-55页 |
4.3.4 凸块仿真试验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悬架有限元分析及锤击法模态试验验证 | 第57-76页 |
5.1 有限元理论及ANSYS软件介绍 | 第57-59页 |
5.1.1 有限元理论 | 第57-58页 |
5.1.2 ANSYS软件介绍 | 第58-59页 |
5.2 模态试验的理论介绍 | 第59-63页 |
5.2.1 基本原理 | 第59-61页 |
5.2.2 试验方案的确定 | 第61-63页 |
5.3 螺旋弹簧的有限元分析及模态试验验证 | 第63-68页 |
5.3.1 螺旋弹簧的有限元分析 | 第64-66页 |
5.3.2 螺旋弹簧的模态试验及验证 | 第66-68页 |
5.4 转向节的有限元分析及模态试验验证 | 第68-72页 |
5.4.1 转向节的有限元分析 | 第68-71页 |
5.4.2 转向节的模态试验及验证 | 第71-72页 |
5.5 下控制臂的有限元分析及模态试验验证 | 第72-75页 |
5.5.1 下控制臂的有限元分析 | 第72-74页 |
5.5.2 下控制臂的模态试验及验证 | 第74-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