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的缘起及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的缘起 | 第10页 |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第12-13页 |
1.3.1 课题研究的对象 | 第12-13页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3-16页 |
1.4.1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1.4.2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15-16页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5.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5.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第2章 中国传统院落的特征 | 第20-27页 |
2.1 院落的起源与发展 | 第20-22页 |
2.1.1 院落雏形与成型 | 第20-22页 |
2.1.2 院落的成熟和发展 | 第22页 |
2.2 单院落的特征 | 第22-25页 |
2.2.1 领域性 | 第22-23页 |
2.2.2 模糊性 | 第23页 |
2.2.3 方位性 | 第23-24页 |
2.2.4 天人合一 | 第24-25页 |
2.3 群体院落的特征 | 第25-26页 |
2.3.1 群体院落的由来 | 第25页 |
2.3.2 民居建筑群体院落的家族性 | 第25-26页 |
2.3.3 皇家建筑群体院落的威严性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布局总体特征 | 第27-48页 |
3.1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特征 | 第27-40页 |
3.1.1 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形成 | 第27-29页 |
3.1.2 影响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形成因素 | 第29-35页 |
3.1.3 土家族传统民居特点 | 第35-38页 |
3.1.4 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 第38-40页 |
3.2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院落特征 | 第40-47页 |
3.2.1 土家族传统民居院落的形成 | 第41-43页 |
3.2.2 影响土家族传统建筑院落形成的因素 | 第43-44页 |
3.2.3 土家族传统吊脚楼类型 | 第44-45页 |
3.2.4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布局特点 | 第45-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鄂西土家族民俗建筑院落空间的处理手法 | 第48-60页 |
4.1 鄂西土家族民俗建筑院落空间形态 | 第48-52页 |
4.1.1 院落空间性质 | 第48-50页 |
4.1.2 院落空间形态 | 第50-52页 |
4.2 鄂西土家族民俗建筑院落空间构成要素 | 第52-54页 |
4.2.1 底部界面 | 第52-53页 |
4.2.2 侧边界面 | 第53页 |
4.2.3 顶部界面 | 第53-54页 |
4.3 鄂西土家族民俗建筑院落空间的尺度比例 | 第54-56页 |
4.3.1 院落空间尺度 | 第55-56页 |
4.3.2 院落空间比例 | 第56页 |
4.4 鄂西土家族民俗建筑院落空间的组织方式 | 第56-59页 |
4.4.1 院落空间的秩序要素 | 第57-58页 |
4.4.2 院落空间组织方式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鄂西土家民俗建筑院落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第60-72页 |
5.1 传统建筑不适用现代社会的因素 | 第61-62页 |
5.1.1 人口数量的变化 | 第61-62页 |
5.1.2 家庭结构的变化 | 第62页 |
5.1.3 生活方式的变化 | 第62页 |
5.2 鄂西土家族民俗建筑院落空间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 第62-65页 |
5.2.1 院落空间的链接方式 | 第62-64页 |
5.2.2 院落空间在现代设计中应用启示 | 第64-65页 |
5.3 鄂西土家族民俗建筑院落构成要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 第65-69页 |
5.3.1 院落空间的要素层次关系 | 第66-67页 |
5.3.2 院落空间要素的运用启示 | 第67-69页 |
5.4 鄂西传统民俗建筑院落尺度与比例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第69页 |
5.5 鄂西传统民俗建筑院落空间组织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第69-71页 |
5.5.1“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 | 第69-70页 |
5.5.2 重唤邻里关系 | 第70-71页 |
5.5.3 重塑方正布局 | 第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