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发育机理

作者简历第6-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1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8-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1-27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7页
        1.2.2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第27页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第27-31页
        1.3.1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3.2 技术路线第29-30页
        1.3.3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30-31页
第二章 哈拉哈塘地区岩溶作用地质背景第31-44页
    §2.1 前志留纪岩溶期区域岩溶地质概况第32-41页
        2.1.1 地层岩性第33-35页
        2.1.2 地质构造第35页
        2.1.3 岩石化学性质及岩溶层组第35-41页
    §2.2 哈拉哈塘加里东期古岩溶作用期次第41-42页
    §2.3 不同期次岩溶作用地质背景分析第42-44页
第三章 哈拉哈塘地区岩溶古地貌恢复与刻画第44-64页
    §3.1 不同期次岩溶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第44-47页
        3.1.1 印模法恢复前志留纪岩溶古地貌第45页
        3.1.2 相对残厚与古地层构造趋势面方法恢复良里塔格组岩溶期古地貌第45-46页
        3.1.3 残厚与残厚趋势面方法恢复一间房组顶面古地貌第46-47页
    §3.2 不同期次岩溶古地貌恢复与刻画第47-55页
        3.2.1 古岩溶地貌类型划分依据第47页
        3.2.2 潜山区前志留纪岩溶古地貌恢复与刻画第47-49页
        3.2.3 良里塔格组顶面岩溶古地貌恢复与刻画第49-51页
        3.2.4 一间房组顶面岩溶古地貌恢复与刻画第51-55页
    §3.3 古地貌特征与岩溶发育条件分析第55-59页
        3.3.1 潜山区前志留纪古地貌特征与岩溶发育条件第55-56页
        3.3.2 良里塔格组岩溶期古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发育条件第56-59页
        3.3.3 一间房组岩溶期岩溶古地貌特征与岩溶发育条件第59页
    §3.4 不同期次古水动力条件分析第59-64页
        3.4.1 前志留纪岩溶面古岩溶流域水动力条件分析第59-60页
        3.4.2 良里塔格组岩溶面古岩溶流域水动力条件分析第60-61页
        3.4.3 不同岩溶期次古水动力条件演变及古岩溶作用第61-64页
第四章 哈拉哈塘地区岩溶储层发育规律及形成机理第64-113页
    §4.1 岩溶区带划分第64-66页
    §4.2 潜山区岩溶储层发育规律及形成机理第66-77页
        4.2.1 古岩溶垂向分带特征研究第66-69页
        4.2.2 古岩溶发育特征第69-71页
        4.2.3 岩溶缝洞体发育规律第71-73页
        4.2.4 岩溶地下暗河管道刻画与地质模式第73-77页
    §4.3 层间岩溶区岩溶储层发育规律及形成机理第77-95页
        4.3.1 层间岩溶—顺层改造区(上岩溶缓坡地)第77-83页
        4.3.2 层间岩溶—台缘叠加区(下岩溶缓坡地)第83-90页
        4.3.3 层间岩溶—断裂控储区(岩溶盆地)第90-94页
        4.3.4 大型缝洞储集体形成机理分析第94-95页
    §4.4 古岩溶缝洞充填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第95-113页
        4.4.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97页
        4.4.2 岩溶储集空间类型第97-99页
        4.4.3 储集层物性特征第99页
        4.4.4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99-101页
        4.4.5 碳、氧同位素古环境地质意义第101-103页
        4.4.6 包裹体物理、化学特征第103-106页
        4.4.7 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第106-113页
第五章 岩溶储层形成地质建模研究第113-130页
    §5.1 潜山岩溶区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式第113-117页
        5.1.1 潜山岩溶区岩溶作用地质条件第113-114页
        5.1.2 潜山岩溶区岩溶作用古水动力条件第114-115页
        5.1.3 潜山岩溶区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式第115-117页
    §5.2 层间岩溶-顺层改造区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式第117-122页
        5.2.1 层间岩溶-顺层改造区岩溶作用地质条件第117-118页
        5.2.2 层间岩溶-顺层改造区岩溶作用古水动力条件第118-119页
        5.2.3 层间岩溶-顺层改造区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式第119-122页
    §5.3 层间岩溶-台缘叠加区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式第122-123页
        5.3.1 层间岩溶-台缘叠加区岩溶作用地质条件第122页
        5.3.2 层间岩溶-台缘叠加区岩溶作用古水动力条件第122页
        5.3.3 层间岩溶-台缘叠加区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式第122-123页
    §5.4 层间岩溶-断裂控储区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式第123-125页
        5.4.1 层间岩溶-断裂控储区岩溶作用地质条件第123-124页
        5.4.2 层间岩溶-断裂控储区岩溶作用古水动力条件第124页
        5.4.3 层间岩溶-断裂控储区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式第124-125页
    §5.5 哈拉哈塘地区古岩溶作用区域演化地质模式第125-130页
        5.5.1 一间房组岩溶期区域岩溶作用地质模式第125-126页
        5.5.2 良里塔格组岩溶期区域岩溶作用地质模式第126-128页
        5.5.3 前志留纪岩溶期区域岩溶作用地质模式第128-13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130-133页
    §6.1 结论第130-132页
    §6.2 建议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风险研究
下一篇:钻采条件下南海水合物储层响应特性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