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海上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海上油气田开采技术论文

钻采条件下南海水合物储层响应特性模拟研究

作者简历第7-10页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43页
    1.1 天然气水合物概述第22-29页
        1.1.1 天然气水合物简介第22-26页
        1.1.2 天然气水合物的能源与环境意义第26-29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9-3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31-40页
        1.3.1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钻探研究现状第31-33页
        1.3.2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开采研究现状第33-39页
        1.3.3 天然气水合物钻采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9-40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40-43页
        1.4.1 研究内容第40-42页
        1.4.2 技术路线第42-43页
第二章 水合物储层钻采多场耦合数值模型第43-69页
    2.1 水合物储层多相、多组分流固耦合模拟方法第43-47页
    2.2 TOUGH+HYDRATE数值模拟代码概述第47-52页
        2.2.1 TOUGH+HYDRATE中的主要假设第47-48页
        2.2.2 TOUGH+HYDRATE中关键控制方程第48-52页
    2.3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概述第52-55页
        2.3.1 FLAC3D的基本原理第52-53页
        2.3.2 FLAC3D内置的本构模型第53-55页
    2.4 储层中水合物分解时多场耦合模型构建与验证第55-67页
        2.4.1 南海海槽试开采结果验证第55-60页
        2.4.2 墨西哥湾水合物藏模拟开采预测结果验证第60-67页
    2.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三章 钻井条件下井周水合物储层响应特性研究第69-98页
    3.1 SH2站位钻进时地层响应特性第69-80页
        3.1.1 区域背景及工程概况第69-71页
        3.1.2 数值模型构建第71-75页
        3.1.3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75-80页
    3.2 钻井泥浆性能与水合物储层响应第80-89页
        3.2.1 钻井泥浆温度第81-84页
        3.2.2 钻井泥浆密度第84-86页
        3.2.3 钻井泥浆盐度第86-89页
    3.3 储层物性参数与水合物储层响应第89-96页
        3.3.1 储层孔隙度第89-92页
        3.3.2 储层渗透率第92-94页
        3.3.3 储层水合物饱和度第94-96页
    3.4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四章 直井降压开采条件下水合物储层响应特性研究第98-140页
    4.1 W19站位水合物藏直井降压开采响应特性第98-112页
        4.1.1 研究区域背景介绍第98-99页
        4.1.2 数值模型构建第99-104页
        4.1.3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104-112页
    4.2 井下工况与降压开采响应特性第112-122页
        4.2.1 井内压降第112-117页
        4.2.2 完井层段第117-122页
    4.3 储层物性参数与降压开采响应特性第122-138页
        4.3.1 水合物层渗透率第122-126页
        4.3.2 游离气层渗透率第126-130页
        4.3.3 水合物层孔隙度第130-134页
        4.3.4 游离气层孔隙度第134-138页
    4.4 本章小结第138-140页
第五章 水平井降压开采条件下水合物储层响应特性研究第140-179页
    5.1 W19站位水合物藏水平井降压开采响应特性第140-151页
        5.1.1 数值模型构建第140-144页
        5.1.2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144-151页
    5.2 开采方案与降压开采响应特性第151-162页
        5.2.1 井内压降第152-155页
        5.2.2 井位布置第155-162页
    5.3 储层物性参数与降压开采响应特性第162-177页
        5.3.1 水合物层渗透率第162-166页
        5.3.2 游离气层渗透率第166-170页
        5.3.3 水合物层孔隙度第170-173页
        5.3.4 游离气层孔隙度第173-177页
    5.4 本章小结第177-179页
第六章 结论第179-182页
    6.1 主要结论和认识第179-180页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第180-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发育机理
下一篇:含抑制剂体系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拉曼光谱研究